靜坐體系與哲學

靜坐介紹

靜坐-生命的省思與探索

人類生命歷經無數的起伏與教訓,使我們堅信只有在物質層面的努力追求,並不能帶給我們真正的幸福。我們也看到許多人開始在物質之外的領域找尋新的價值,一股新的風潮正橫掃歐美、日本、台灣等地,甚至還有人認為:我們現今之二十一世紀將會是「心靈的世紀」。

然而不論這項看法正確與否,至少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惟有當我們同時照顧到生命中身、心、靈三個層面的和諧發展,真正的幸福、喜悅才會來臨。 自古以來,「靜坐」一直被認為是開展心理、靈性的有效方法。阿南達瑪迦則認為靜坐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那麼靜坐是什麼?又為何要靜坐?應如何靜坐?..

靜坐只是靜靜地坐著嗎?

有些人認為靜坐只是靜靜地坐著,如果真是如此,那我們會發現,大部分人的靜坐若非胡思亂想、腳痠腿麻,再不然就是昏昏欲睡,根本達不到開發潛能、平衡身心…等目的。 你如果要開車兜風、四處遊玩,就必先學會開車技巧;同樣地,人若想駕馭自己如野馬般的心靈,就要學習引導心靈的科學,並勤加練習才行。因此,靜坐決不只是安安靜靜地坐著。

在靜坐的過程中,我們仍需具備一些知識和方法,才能真正發揮靜坐的功效;而一套安全有效的靜坐方法,本身就是可以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體驗、印證的經驗科學。在阿南達瑪迦的靜坐系統裡,有六種不同階段的靜坐課程,以及之前的準備課。你只要持之以恆地練習,很快地就能享受到靜坐所帶給你的好處與內心的喜悅。

靜坐是什麼?

靜坐是一種能使心靈不斷地擴展的有效方法,也是一項使小我與至上本體合一的努力。阿南達瑪迦的所傳授的靜坐方法,能一步步地訓練你作到感官的回收與心靈集中,將生命能量由粗鈍的層面提升到精細的層次,進而超越個人心靈有限的範疇,達到與至上意識合而為一的至上喜悅之境。

靜坐的目的為何?

靜坐會給我們帶來許多好處,但是,它真正的目的並不只在於身心的鬆馳、治療疾病,更不是在於獲得神通和超能力。靜坐的目的,是在幫助我們徹悟內在的本來面目—至上本體(Brahma),而使我們不致整天渾渾噩噩地過日子,能夠使人能知道如何正確地生活、有效地運用生命潛能,以及降生此塵世的目的。

什麼是至上本體(Brahma)?

—內在真正的「我」 暗夜當我們仰觀星空,心中不免會浮現這些問題:「我是誰?」「宇宙有多大?」「我就那麼一點大嗎?」「生前死後的我,又在哪裡?」「為什麼來到世上?」「世界的本質是什麼?」…。種種人生的大疑問,也是古聖先賢們窮其一生所追尋解答的〝謎〞,如果要客觀地回答這些問題,確實很不容易,因為要以我們有限的感官和知識,來度量這個宇宙的無限奧祕,必然是很困難的。然而,當人轉向內在心靈深處追尋時,他們會發現,大宇宙的本質竟然就含藏在他們最內心深處的「我」裡,而這個最內在的「我」,超越了一切人、事、時、地、物的相對束縛,在每個原子、每個分子裡;在最近處、也在宇宙最遠處,它無所不在,因為它是絕對永恆的存在。許多人和許多宗教用不同的名詞來代表它,卻也無法真正展現祂的無限性,這裡我們姑且稱它為「至上本體」。

人和至上本體之間有一種非常親密的關係,有如父子、情人一般,甚至還遠比世間的我們所能想像的親密關係還要親密!一般而言,個人的存在就好比一滴小水珠,而至上本體則有如汪洋大海,兩者形體或有不同,然而本質卻毫無二致。 靜坐的真意,便是以人類本有的直覺智慧,來洞澈浩瀚宇宙的本質和個體自性的同一性;使人能超越有限的束縛,進而融入至上本體的神性喜悅裡,達到「天人合一」之境。當一個人愈了悟至上本體時,那麼人對生來死去等重大問題就愈了然於心,自然也就活得愈自在、愈有意義。 註:關於人生與至上本體,請進一步參考阿南達瑪迦出版的《激揚生命的哲學》一書。

如何坐好靜坐?

—靈性的道德原則 如要靜坐進步,那麼維持心靈的平衡是很重要的。因為人同時生活在內在及外在的世界裡。內在世界是生命含藏無限潛能的寶庫,外在世界是我們平日生活的大千世界。於此塵世,若能取得內外世界適當的平衡,則進而能專一凝神,發揮心靈無比的潛力,利己利人,為人類的福祉而努力奮鬥。 但是,究竟怎樣才能保持身心的和諧呢?阿南達瑪迦所倡導的修行基本原則—內外在行為的控制(Yama/Niyama),是生命向上提升的基礎,讓我們在實際生活中不致失去方向和準繩,而能保持心靈的純淨一並且培養浩然之氣。 「外在行為的控制」是人與外在社會接觸時的五項行為規範,「內在行為的控制」是在內在自我層面如何提升的五項行為規範。生活中只要持之以恆地、盡力地遵循這些規範,則個人身、心、靈的成長,必然是以驚人的速度前進。

茲將上述的行為規範簡介如下:

一、外在行為的控制(Yama)

1不傷害(Ahimsa): 我們要謹慎使用自己的思想、言語、行為,不要為了自私的目的,將痛苦或傷害加諸他人;其本意在於絕不有意阻止他人在身、心、靈上的進步。若在某些情況下,為了保護自己或他人的安全,採取必要的防衛手段,並不違背這項原則。

2不虧於心(Satya): 我們的言行思惟都應以他人的福祉為依歸。

3不偷竊(Asteya): 若未獲得允許,不論在內心或實際的行為上,我們都不應拿取、佔有他人所有或他人應得的財物。

4心不離道(Brahmacarya): 老子曰:「道不可須臾離」;我們在從事每天世俗活動的同時,要視一切所接觸的事物都是至上本體的不同顯化,讓自己心繫於至上本體,而非世俗相對的事物上。

5不役於物(Aparigraha): 過一種理性而有節制的生活,不沉緬於世俗的舒適享受;不去囤積生活所需以外的多餘財物。

二、內在行為的控制(Niyama)

1潔淨(Shaoca): 要保持身、心內外在、衣物及環境上的潔淨。

2知足(Santosa): 所謂「知足常樂」;即我們要儘量維持自己的心理在一種知足坦然的狀態。

3克苦奉獻(Tapah): 透過身體、心理、靈性及社會各層面的服務和犧牲,為他人減輕憂傷、痛苦,而帶給他人慰藉、快樂。在做服務和犧牲的時候,不要期待任何的回報。

4了解經義(Svadhyaya): 在知識上,要正確清楚地了解靈性書籍內在真正的含義和與靈性有關的事物。

5心住至上(Iishvara Pranidhana): 以如如不動的至上本體為唯一安身立命之處,並且篤實不懈地努力,藉靈性修持將心靈融入至上之境。

註:相關的內容,請參見《修行的基礎-人類行為指引》。

在靜坐中如何使心靈集中?

梵咒—奧妙的聲音科學 人的心靈是很難靜下來的,它總是充滿著各式各樣的念頭和情緒。不論是想要集中或控制它,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鑑於此,在阿南達瑪迦靜坐課裡,我們使用一種特殊的聲音—梵咒,來幫助收攝雜念,導引心靈集中、以達喜悅之境。

梵咒( Mantra),又稱為「真言」。原意為「能令心靈自束縛中解脫的工具」,可知梵咒含藏著不可思議的特殊力量,它是具有強烈振撼力量與韻律感的聲音,並能振動體內微妙的腺體,以喚醒人類內在潛藏的神性,以達自我了悟的完美境界。

因此它可以幫助人們解除心靈的束縛。藉著不斷重複持念,可以使小我去除所有身心方面諸如恐懼、情欲、羞怯、嫉妒、不滿、怨恨、憤怒等消極情緒。它對心靈有極大的影響,故為靜坐修持以及開啟內在智慧寶藏的重要的工具。 梵咒具有三個特性:配合呼吸、特殊振波、具有理念。

在靜坐的過程中,它幫助人從雜亂紛擾的心境,逐漸提升到身心協調、精神專一的狀態,進而直趨生命理念的目標。靜坐者若能專一而規律地的持念;日久功深,宇宙心靈的奧祕,自會在你的心中展現。

靈性標誌(PRATIK)的意義

自古以來人對圖像的記憶,通常要比文字來得深刻。阿南達瑪迦將其對生命的理念:「自我了悟、社會服務」以圖像的方式展現在靈性標誌(PRATIK)上。這對練習靜坐的人而言,有很大的好處,因為我們必須要時常提醒自己的理念目標,才不致在生命的道上迷航。 靈性標誌的每一組成部分,都有很深的內涵。

首先,它是由一個尖端朝上的正三角形和一個尖端朝下的正三角形交疊而成,居中是一綻放光芒的太陽,太陽內部放著表徵吉祥勝利的萬字符號。其中朝上的三角形代表「行動」,朝下的三角形代表示「知識」,上升的太陽代表示「進步」,萬字符號代表示「勝利成功」。 這標誌所展現的意義是:在我們的生活中,當追求內在知識(自我了悟)和外在的行動(社會服務)之間,若能有適當的平衡,則在由「不完美」朝向「完美」的生命道路上,我們將如旭日般不斷地向前邁進,而終能達到究竟的完美勝利。

這套靜坐修行方法的傳承來歷為何?

整體身心靈社會提升修行法

今天,在印度的比哈省與西孟加拉省交接處的山區內的古老巖洞裡,仍然還可以發現一些壁畫,留下著有關當時人練習靜坐的記載。這證明了早在一萬多年前,人類就已經試圖透過靜坐的方法,探索內在心靈與宇宙的奧妙。而一直到七千年前,經由靈性上師希瓦(SHIVA)的教導,才奠定系統化靜坐科學知識的基礎。

這套使心靈不斷擴展的整體生命科學就稱為密宗(TANTRA)。我們的靜坐法門正是密宗(TANTRA)的靜坐法門,由偉大的靈性上師—阿南達慕提(Shrii Shrii Anandamurti)所傳授。他除了發揚已幾近失傳的密宗(TANTRA)修行外,更進一步地結合現代人的生活需要,發展出一套完整的理念哲學與實際靈性修持的法門,並建立以「自我了悟、社會服務」為宗旨的靈性社會服務組織—阿南達瑪迦。

學了靜坐後,要如何練習?

學了靜坐之後,就好像在心田裡種下了靈性的種子,若期待長出甜美豐盛的果實,則有賴於天天不間斷的澆灌與照顧。所以,在你每天的生活中,撥出一些時間練習兩次靜坐,是有必要的。至於什麼時候才是最好的時間?一般說來,無論何時何地都可以練習靜坐,沒有任何限制,但是最好的時間則是在早餐前與晚餐前,因為此時正好是空腹,也是一天忙碌的開始與結束,是心靈充電的最好時機。

所以你只要比平常早起半個小時,就可以在早餐前練習靜坐課,先享受一頓靈性饗宴,而且還不會影響正常工作或上學;而黃昏(晚餐前)的靜坐,對調和忙碌一天的心靈有很大的好處。當然,如果晚餐前騰出時間有困難,也可以利用睡覺前的時段。靜坐養成了習慣,就納入你的生活中,只要你願意,下定決心,一定能克服它所帶來的困難與不便。真正的重點在於將它當作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靜坐的精髓,要靠您從實際的鍛鍊中去細細體會。願您以信心和恆心,灌溉出靈性的美麗花朵。

靜坐時若遇到困難要怎麼辦?

靜坐中的體驗時好時壞,本屬正常,不必太在意,也沒有必要期待一夜之間就能有奇蹟發生。畢竟認識最內在的自己,是一輩子的事,也是最值得投資的事,然而最重要的是:「不要輕言放棄」,任何的努力、犧牲都是日後成功的保證,所以初學靜坐,至少也要給自己一段時間、一個改變自我的機會。對自己的靜坐有疑問或不清楚時,最好聯絡教你靜坐的達達、嫡嫡來解惑,他們都會協助你在生活與靈性修持各方面的成長。

怎樣可以減少靜坐時的腳痠腿麻?

許多人在初學靜坐時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背後的原因和個人體質、柔軟度、氣血循環有關。大部分的人都會因規律的練習,在身體慢慢適應後,就不再痠麻了。不過仍然有一些小技巧,可以讓靜坐更舒服些,例如:

1.靜坐前先做點暖身拉筋的動作,活動一下筋骨,這對筋骨硬的人頗有幫助。

2.避免直接坐在冷硬的地板上。有個毯子或坐墊會更好,你還可以將臀部稍為墊高一點,坐在小枕頭或衣物上,使臀部的位置較膝蓋高些,這樣可以舒解跨部的壓力,減少痠麻,而且脊椎也比較容易挺直。

3.靜坐後覺得非常痠麻時,請不要立刻站起來或勉強走動,你可以在原位上伸直雙腳,稍微按摩一下,或保持雙腳跪姿幾分鐘,等你的雙腳舒服些後才離座。通常這樣的情況不會維持很久,身體不久後就會適應。

4.平常多喝開水。最好喝加點鹽的檸檬水,因為這樣可以幫助把關節內累積的酸毒排出體外。

5.練習瑜伽體位法。它對改善體質、活化血氣的效果也非常好。

6.如果你願意,你也可以改變飲食習慣,瑜伽建議的悅性飲食與規律斷食,是很好的選擇。

其實腳痠腿麻許多人是練習靜坐的必經過程,克服它並不困難,他們都可以,而你也一定可以辦到。

為什麼要保守靜坐方法的秘密 ?

不同的鎖要用不同的鑰匙才能開啟;要開啟我們內在心靈的寶藏,也需要用特定的個人方法才行。靜坐老師所教的方法既是個人的,也是我們自己的小秘密,這與個人的因果業報有關,自然不見得所有人都一樣。除此之外,個人修行梵音的力量來自兩方面:靈性上師的加持與自己內心真誠地鍛鍊。

對心靈而言,「秘密」本身就是一種內在的力量,當人能誠心地保持靜坐方法的秘密,就會使阿南達瑪迦靜坐的法門,成為開啟心靈的利器。因此,在密宗的修行法中,它是很重要的一環。

靜坐與社會服務有何關係?

靜坐與社會服務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在靜坐中,當人更深入內在的自我,心靈就會逐漸擴展,而產生民胞物與、愛己及人的情懷;此時,若能透過實際的社會服務工作,無私地造福人群,則不僅能驗證靜坐中的體驗,使靜坐更提升、生命更成長,而且他人與社會也能因此而受益。

另一方面,練習靜坐的人,常會開展出特殊的潛能,如何正確應用這些潛能是非常重要的,否則,不當的運用,將會徒增個人的我執與虛榮心,而使修行者偏離生命的正道。運用這些潛能最好方式,就是服務宇宙大家庭裡的其他成員,使世界更美好喜悅。

我可以介紹親友來學靜坐嗎?

好東西要和好朋友分享。當我們享受靜坐帶來的喜悅時,當然也希望朋友們也能與我分享。而幫助人們學習靜坐,本身就是一種很好的靈性服務。如果您有親友、同事對靜坐有興趣,歡迎與阿南達瑪迦的各地瑜伽中心聯絡,我們將安排專門傳授靜坐的老師來指導。同時也歡迎參加阿南達瑪迦的其他活動,如:瑜伽課、哲學課、團體靜坐、靜坐研習營以及其他各種營隊與社會服務工作。

如何學習靜坐

靜坐次第與個人靜坐課程學習

課程宗旨:

因為每個人皆不同,每個人所需的方法不一定相同。因此,阿南達瑪迦的靜坐法門是一對一個別傳授,以確保每人所接受的方法,正是他所需要的,並且有助於迅速、順利的發展其心性。在阿南達瑪迦的靜坐系統裡,由男性靜坐老師(可稱其達達)個別教授男性;女的老師(可稱其嫡嫡)教授女性。

課程內容:靜坐有六種不同的課程,各有其不同的做法與功效。次第簡述如下:

第一課 至上印心密法(Iishvara Pranidhana)

本靜坐法門讓我們觀照自心,幫助我們的心靈從外在世界收攝回到我們的身體,再淨化內在所有心靈傾向作用,最後將一切心靈的作用導向至上理念的目標,並配合梵咒及呼吸來加速燃燒累世所積存之因果業力。本法門讓你印證個體意識與至上本體是合一的。

第二課 大圓滿梵咒(古魯梵咒Guru Mantra)

一切束縳,一切痛苦的產生皆是由於個體的自我感(我執)作用而來。此法門讓吾人體驗了悟到在一切的行為中,我們所感知的一切都是至上本體。一切都是永恒無限、圓滿無缺。此時「我執」不再起作用,因此一個人的行為只有作用,而不會產生反作用,它將不再製造新的因果業力。此法門讓你了悟一切本自圓滿、本自俱足。

第三課 脈輪控制法(Tattva Dharana)

吾人身體由五大基本原素所構成,分別由不同的精細能量中樞(Cakras)所控制,而每一能量中樞都具有其本身之聲音、形狀及顏色的波動和特質。本法門利用某種集中及觀想的方法輔以每一能量中樞之顏色、形狀、音聲及其特質來幫助調整及控制這些中樞及五大基本原素。

第四課 呼吸控制法(Pranayama)

生命能量(Prana)與心靈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呼吸若不平穩則心靈亦不穩定,反之亦然。當呼吸透過本法門的控制時,則心靈亦跟著被控制。於是靜坐就能更集中,心靈力量亦會更加強。本法門修鍊的集中點,隨時辰不同而轉換。

第五課 脈輪淨化法(Cakra Sodhana)

不同的「生命能量控制中樞」也是心靈、心智活動及身體的不同控制點,本法門經由一種特殊梵咒的使用法,來增強及淨化這些中樞,俾作為更高深修煉的基石。

第六課 觀想上師之禪定修持(Dhyana)

禪觀是一種更深入更直接的靜坐形態,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當修行者與至上上師的關係成為一種宇宙之愛時,此時靜坐就非一種刻意的努力,而成為一種對至上本源自然的親近,而成就生命最高的目標。

授課方式及教學方法

靜坐老師會循序漸進地,在適當的時機,依學習者的情況一一傳授。之後,就要靠自己每天在家裡的練習。練習一段時間之後,當覺得已準備好學習下一階段的靜坐課程時,可再與靜坐老師連絡,靜坐老師會視學習者之前所學的課程練習狀況,來教導下一階段的課程或要求學習者再加強鍛鍊後再教授下一階段的課程。

靜坐成功的祕訣

阿南達瑪迦靈性上師雪莉‧雪莉‧阿南達慕提嘗言: 「人類的肉身是一切眾生中最為稀有的,只有歷經千百萬世不斷的聚散離合才能得到。人類的生命非常稀有,然而更稀有的是人能儘早經由靈性鍛鍊,了悟到生命的真諦,他們不應等待到年老才修行,白白浪費了寶貴的時間。」 因此我們不可只是坐而言必須起而行,因為靈性修持是一門實證的科學。它百分之九十是實際的鍛鍊,百分之十是理論的基楚。靜坐成功的秘訣乃摘錄自阿南達慕提先生平日的教誨暨資深修行者修行實踐的心得而來,若能依法而行,當必事半而功倍亦必能於靜坐中享受更深的喜悅。

一、靜坐前必須全浴或半浴並保持口腔和胃的清潔 半浴或全浴使身體清爽,有助靜坐時心靈的寧靜和集中。半浴包括用水清潔口腔,避免任何輕微的味道引起分心。吃得過多或吃錯東西,可能會引起便秘或消化不良,也會對靜坐造成不利的影響。

二、穿潔淨及寬鬆的衣服 穿著乾淨使身心清爽,過緊的褲子靜坐無法久坐,寬鬆的衣著有助於靜坐。

三、準備靜坐專用的毯子或墊子 巴巴建議我們每一個人最好有自己靜坐專用的墊子或毯子,它可以避免我們與地面直接接觸。靜坐坐墊或毯子不可與他人共用,以保持自己靜坐的波動。

四、在固定的地點靜坐,如此可以製造一個具有強大靈性波動的地方(TANTRA PITHA) 「TANTRA PITHA」是指一個具有?大靈性波流有助於靈性提升的地方。不要在床上靜坐,它易使人昏沈,最好能有一個專屬靜坐而不做其他活動之處。每日在固定地點靜坐,就會在該處逐漸創造出有益身心提升的波動。每次只要坐在相同的地方,就會很容易提升你的心靈。

五、放置上師照片的小桌子須保持美觀與潔淨 靈性標幟和上師的相片應放在靜坐時的平視高度,眼睛避免下視靈性標幟和上師的相片。潔淨的桌巾、鮮花和檀香可增加崇敬和悅性的氣氛。

六、要坐正並保持脊椎挺直 只有當脊椎完全挺直時,才能提升生命沈睡的靈性潛能-孔達里尼(Kundalinii)。如果沒有坐正、彎腰駝背則心靈容易昏沈和散亂,生命沈睡的靈性潛能-孔達里尼也難以提升。

七、練習用蓮花坐或完美坐,坐長一點的時間 取名蓮花坐乃是因為它能使你的心靈免於受塵世的干擾和污染,就如同蓮花出汙泥而不染。蓮花坐姿可以幫助感官的回收,而完美式(對男性)是達到禪定的最好坐姿。要以運動員般的決心鍛鍊你的身體,直到你能靜坐一小時以上而不動搖,之後你將更能集中而不受干擾,心靈會提升到更高的層次。

八、每次開始靜坐時,先持誦梵咒八十次 靜坐前先複誦生命理念目標梵咒(Ista Mantra)八十次。本法不必配合呼吸,假如你配合呼吸練習,它將花掉五至十分鐘。只要集中在梵咒的聲音和意義,即能幫你去除心中的雜念,使靜坐更能專精集中。

九、呼吸緩慢且深沈 密宗經典說道:控制呼吸就是控制生命能量(Prana)之鑰,而控制生命能量就是控制心靈之鑰。靜坐時不要止息或用力呼吸,呼吸要自然緩慢而深沈。這將使心靈更深沈的集中。

十、緩慢且專精集中修鍊至上印心密法(阿南達瑪迦靜坐第一課)的三個心靈淨化回收(Shuddhis)的過程 Shuddihi在梵文之意為心靈的收攝。此法門,第一個方法叫做「Bhuta Shuddhi」,即是使心靈從物質的世界收攝回來。第二方法叫做「Asana Shuddhi」,即是把心靈從身體收攝回來。第三個方法叫做「Citta Shuddhi」,即是收攝心靈於一點。這三個程序必須以集中而且緩慢的方式來做。如此方能使心靈進入更深的靜坐和禪定的修行。

十一、儘速學完靜坐的所有課程 巴巴說:人類的生命是短暫的,應明智的儘早儘快學完所有靜坐修鍊的法門。在高級瑜伽「Sahaja Yoga」靜坐六成就法的每一個課程都會有系統的來增進及加強你的靜坐。要求及提醒教你靜坐的阿闍黎指導你進一步的課程是你的責任。不要尚未學完靜坐的法門就感到滿足。

十二、儘量利用一天中四個最適當時段來做靜坐 這些是一天中最好的時段,也就是地球上的波動對靈性修持助益最大的時段。第一個時段是清晨日出前四十五分至日出後四十五分;第二個時段是從早上十一點十五分到中午十二點四十五分;第三個時段是日落前四十五分到日落後四十五分;最後的一個時段是從晚上十一點十五分到午夜十二點四十五分。

十三、養成每天早上五點開始靜坐修持(Paincajanya)的習慣 每日早上五點即從事靜坐鍛鍊需要堅強的決心和毅力。(先五分鐘的曙光之歌,接著十五分鐘配合靈性之舞的至上聖名的唱頌,然後靜坐)。巴巴說:在「早上五點鐘」從事靜坐,心靈自然而然充滿喜悅的波流,它無需任何外在的事物,只要一個人內在的自性。具足此一自性的每一個人皆能透過「早上五點鐘的靜坐」而達到了悟的境界,它將為你帶來成功,為人類生命帶來嶄新的精神。其生命將閃耀著至上意識的神性光輝。

十四、在夜晚睡前做靜坐 所有修行者都應遵守在晚上睡前做半浴及至少幾分鐘靜坐的法則。如果你已養成持念梵咒的習慣,隨著持念梵咒入睡,那麼在睡覺時,你的心中也會持續持誦著梵咒。

十五、每日要研讀經文 每日皆應研讀上師靈性哲學。如此,每日都能聆聽到上師的教誨以及靈性上的激勵。

十六、儘可能整日複誦你的梵咒 張開眼睛配合呼吸複誦梵咒稱為半靜坐(Ardhaishvara prnighana)。它能為修行者帶來複誦梵咒的益處,但其效果不若閉起眼睛感官回收後的靜坐。雖然複誦梵咒可以幫助靜坐更深入,但平日的靜坐是沒有其他方式可以取代的。請謹記,除了自己外,沒有人會在意你浪費時間的。假如因某種因素延誤了靜坐,你可以在心中不斷的持誦梵咒,如此可以幫助你靈性的成長。

十七、每日大聲唱誦至上的聖名(KIIRTAN) 巴巴一再強調配合靈性舞蹈之唱誦至上聖名(KIIRTAN)的重要。在靜坐前唱誦至上聖名,我們所有的感覺和運動感官都會受到宇宙梵咒BaBa Nam Kevalam (其意為至上意識無所不在)的靈性波流所鼓舞,它可以消除心中一切不純淨的思想。巴巴曾說:假如心靈紛擾不安,而你只有一小時靜坐,那麼最好利用五十分鐘唱誦至上聖名,而用十分鐘做靜坐,因而至少有十分鐘可以使你沈浸於深層的靜坐裡。

十八、有時候要從事長時間配合靈性舞蹈之至上聖名唱誦的鍛鍊 當你個人配合靈性舞蹈之至上聖名的唱誦超過一小時,你會沈浸於神聖的波流裡,所以至少每個月要參與一次超過三個小時的配合靈性舞蹈之至上聖名的唱誦(Akhanda Kiirtan)。

十九、注視靈性標幟(PRATIIKA)一段長時間 「Pratiika」是一個靈性的標幟。它是社會及靈性的目標。靜靜的注視它可以在心中建立起崇高的理念。

二十、注視巴巴的相片一段長的時間 當你靜坐感到紛擾不安時,可以暫時注視上師的相片一段時間,如此會使你的心靈再度導向靈性的目標。

二十一、唱曙光之歌 曙光之歌是巴巴為人類整體的福祉而創作的靈性歌曲,共有五○一八首。其特性就是當你的心靈遇到某些衝擊時,唱誦任何巴巴的歌曲,它將使你的心靈回復到虔誠的波流裡。學一些曙光之歌,並試著唱誦看看。

二十二、有時候單獨一人做靜坐 假如你參加物質方面的活動,例如野餐、運動,人愈多愈好;假如你參加心智方面的活動,例如參觀博物館或藝廊,人不宜多;但如果是從事靈性方面的活動,最好是單獨的。獨自到大自然裡,靜坐幾個小時、一天或更長的時間。

二十三、有時候到墓地做靜坐 密宗行者為何要到墳場做靜坐?其理由有二:第一、因為墓地大部分是靜僻的,所以沒有外在吵雜的聲音干擾你的集中。第二、因為在墓地我們會聯想到死亡,死亡是每一個人最大的恐懼,藉著在墓地靜坐,我們可以面對此恐懼。巴巴曾經指示我們,在夜晚除非有資深的阿闍黎陪伴,否則修行者或阿南達瑪琪不可獨自到墓地靜坐。

二十四、每週參加團體靜坐 接受靈性的啟蒙後,就應儘可能的參加團體靜坐,團體靜坐所產生的靈性波流可以使每人皆蒙受其益。即使錯過集體靜坐的時間,還是應該另選時間去道場做完個人靜坐,無論個人靈性修持有多好,團體靜坐的波動可以幫助吾人克服靜坐時所產生的障礙。

二十五、儘可能結交靈性的益友)Satsaung) 靈性益友幫助吾人得到解脫,惡友則帶來束縛。結交靈性的益友可以幫助心靈在無限虔誠的波流裡成長。

二十六、食用均衡的悅性食物 這是希瓦(Shiva)所介紹七個成功秘訣中的一個。因為食物經由生物及化學變化轉成我們的身體細胞,因此對維持悅性的心靈而言,悅性食物是非常重要的。

二十七、每天要練習瑜伽體位法 每天有規律的練習瑜伽體位法對維持腺體的健康及平衡荷爾蒙的分泌是非常重要的。鍛鍊瑜伽體位法可以1. 增加身體的柔軔性 2. 矯正腺體的缺陷並平衡荷爾蒙的分泌俾能控制心理情緒傾向作用(vrttis) 3. 平衡身體和心靈 4. 收攝心靈遠離不良的念頭 5. 幫助心靈從事更精細更高深的靈性修持。

二十八、跳較長時間的心靈之舞(Kaoshikii)和勇士舞(Tandava) 心靈之舞和勇士舞都是對身體、心智和靈性有很大幫助的舞蹈。它們不只是開展身體,同時也開展心智和虔誠的情感。它們給予修行者非常大的鼓舞。跳心靈之舞時,人尋求建立小宇宙與大宇宙的連結。心靈之舞與最內在的心靈層次有關,心靈之舞就如同是心靈最內層花朵的綻放。勇士舞是全身的運動,是整個身體包括頭腦的運動。(頭腦有智力上的操練,但幾乎沒有針對頭腦的肉體上的操練。事實上,勇士舞是頭腦在肉體上唯一的運動。)在所有舞蹈中,它是最好的,但婦女不宜。勇士舞是一種強而有力的鍛鍊。勇士舞是一種英雄之舞,勇士舞代表生命,人必須不斷的與死亡奮戰。

二十九、嚴守十六點原則 巴巴教導實際修鍊的十六點原則,會幫助吾人產生根除人性弱點所需要的堅強毅力。一九七六年元旦巴巴於喜悅訊息中說道:堅守十六點原則,團結一切正義力量,則所有邪惡勢力的喧囂聲浪自必平息。十六點原則要點如下: 1.如廁後用水沖洗排泄器官。 2.男性應割包皮或保持包皮上翻。 3.絕不剃除肢體相接處的毛髮。 4.男性應穿著瑜伽內褲。 5.按照指示做半浴。 6.依照指定的方式沐浴。 7.只攝取悅性食物。 8.依照指示斷食。 9.規律地從事靈性鍛鍊。 10.以毫不妥協的堅持及信心來維繫生命目標的神聖性。 11.以毫不妥協的堅持及信心,來維繫理念的神聖性。 12.以毫不妥協的堅持及信心,來維繫至上誡律的神聖性。 13.以毫不妥協的堅持及信心,來維繫行為規範的神聖性。 14.牢記誓言的內容。 15.每週必須規律地參加當地阿南達瑪迦道場)Jagrti)的團體靜坐。 16.遵守行為準則、參加研討會、履行責任及常做至上聖名的唱誦)Kiirtan)。

三十、多練習靜默 你想聆聽上帝的話語嗎?那麼你必須靜靜的聆聽。你將從小孩的話語及一切音聲中,如風聲、河流聲、鳥叫聲等聽到祂的話語。而且在你單獨寂靜的靜坐中,你將聽到祂最寂靜的聲音。

三十一、減少睡眠時間 古人相信較多的睡眠有益健康,但實際不然。過多的睡眠不但傷害健康,而且對心靈也有不利的影響。巴巴說:「就我而言,我經常可以連續數月,每日睡眠不超過四個小時,而沒有任何困難。了解控制神經細胞或神經纖維之特殊技巧的人可以完全不需要睡眠,睡得太多的人必須努力減少睡眠時間。」

三十二、服務他人 一個人只為自己靈性的提升和解脫而努力是否太自私了?當你在為自己的解脫努力時,你必須服務他人。服務是外在的靜坐,當你從事服務工作時,雖然肉體上會感到疲累,然而在之後的靜坐中,你將感到無比的喜悅。

三十三、教導別人靜坐和哲理 每位阿南達瑪琪都可以教導他人以宇宙性梵咒BaBa Nam Kevalam做靜坐。你也可以教導任何人心靈之舞、自我按摩和攤屍式。你也可以對所有人解釋靈性和社會的哲學。教導別人靈性哲學是最高的服務。不要因為你的學生中只有少數或沒有人成為活躍的瑪琪而感到失望。你正在從事靈性上的播種,它絕不會白費,總有一天會發芽的,這種基本的弘法是靈性修持的一部分,它引導其他人行走在正道上。

三十四、參加所有的靜坐法會及研討會 參加靜坐法會和研討會可學到阿南達瑪迦教誨的精義,它勝過你個人數月或數年的靈性修持。依照巴巴的教導,在靜坐法會裡所安排的一切程序內容是二十四小時均在靈性的修持裡,在與靈性益友相處及理念裡,也同時享受到你未曾感受過充滿喜悅之至上聖名唱誦的波流裡。

三十五、發展出對靈性修持的堅強決心 巴巴經常讚揚佛陀在靈性修持上的堅強信念,他經由誓願達到證悟,他的誓言是「縱然我的身體乾枯,我的皮膚、骨頭和血肉毀壞,除非獲得至上的了悟,否則我的身體絕不移動。」

三十六、要成為堅守道德的靈性修持者 巴巴嘗言:「靈性修持的第一步就是持戒與精進(Yama&Niyama),此乃靈性生命的基礎,是驅除惰性無知黑暗的明燈。靈性修持者藉由持戒精進各方面的完美,獲得靈性上足夠的勇氣,堅強持續地與死氣沉沉的惰性奮戰。無明力量所形成的阻礙企圖帶人遠離至上的道路,但你必須勇敢、堅定的戰鬥下去。圓滿的至上之境是人類生命的最高目標、是終極的目的地、是生命唯一的理想、是引導生命的北極星。」 他又說道:「為偉大理念及無上的啟示奉獻一切的人,即是真英雄。他們是真正的道德正義之士,只有他們才能把人類歷史由黑暗帶向光明。」

三十七、把所有的摩擦衝擊都臣服在上師-巴巴的蓮花足下 當心理煩燥不安時,獨自面對著巴巴的相片,對巴巴發抒你的怒氣或淚水,並將生命中所發生的一切都臣服在上巴巴的蓮花足下。

三十八、為組織全心全力的投入 巴巴是這個組織的創立者,在一開始他就建立各種政策、指引、架構、紀律法則、策略和訓練課程,以此來完成衪的使命–建立一個公平、正義和理性的寰宇社會。經由投入組織的工作,可以不斷提醒自己靈性的使命,而且敞開胸懷接受巴巴的指引與導正。

三十九、做對上師的奉獻(Guru puja)和五體投地大禮(sa’s’t’a’unga pran’a’ma) 對上師的奉獻(Guru puja) 就是將心靈顏色)Varn’a’rghyada’na)奉獻給瑪迦上師,它是最簡單的心靈收攝方法。五體投地大禮是純樸的象徵,它代表臣服於其理念。 四十、觀想你的上師 巴巴在阿南達經中說道:「只有至上意識是古魯(上師),而非其他人。」 「唯有至上意識是上師,只有至上意識透過不同身體的媒介,引導個體走上解脫之路。除了至上意識外,沒有任何人能符合古魯(guru)這個字的真正意義。」 密宗經典亦說道:「持念、觀想至上意識是最好的,禪定和集中是次好的,重複持念梵咒和頌揚的祈禱是最差的,偶像崇拜則是最差中之最差的。」因此觀想你的上師這是禪定修行的精義,也是阿南達瑪迦靜坐第六課(觀想上師之禪定修持)。

常見問題

永恆的哲學疑問

~阿闍黎 祥普希瓦難陀~

由於這些問題深奧且錯綜複雜,此處我們所做的答覆只能簡略概述觸及皮毛。

希望讀者能夠進一步參考雪莉‧雪莉‧阿南達慕提先生的著作,他對於各種觀念有精闢詳細的解說。

問:1.何謂「至上本體」?

答:這個問題屬於本體論(ontology)的範疇。由意識所構成的存在之根本或宇宙之本質稱為「至上本體」─它是由認知力以及稱為「造化勢能」的運作法則(宇宙力量)所組成,它不是某種物質、也不是某種觀念或某種盲目的能量。

在一連串演進和變化的過程中,各種複雜的結構組織,如原子、分子、空間、時間以及生物、心靈、群體等等皆從至上意識中出現。宇宙本體所放射出來的微生命,對於維持宇宙間物質、物質趨向心智、心智、以及心智趨向靈性各層面的平衡起了相當的作用。 

問:2.為什麼「空無」之中仍有某種存在?

答:宇宙現象的「空無」狀態,不過是一種相對的狀態。意識遍佈一切處。當「造化勢能」處於蟄伏的狀態,意識即無任何展現,此稱為「無屬性的意識狀態」,那種狀態有時被稱為「空無」。但是事實上,在此無屬性至上本體裡含藏著展現的種子或潛能,因此,稱它為「空無」是錯誤的。沒有任何事物會從空無中出現,既然這個宇宙存在著,那表示它必有某種來源或出處。萬有一切的源頭就是此「無屬性至上本體」。 

問:3.為什麼世界是依這個方式在進行的?

答:「進化」是透過物質層面的摩擦衝擊、心智層面的摩擦衝擊,以及至上意識的吸引而發生的。這世界不斷朝向更高等的個體結構前進,為的就是擺脫造化勢能所帶來的束縛。宇宙創造的循環圈從最精細的本體而來,達到粗鈍展現的極致,然後再回歸其本源所從來之處。無屬性至上本體是起點,也是世上所有行動的終點。世上所有其他的行動都在無常變動之中。 

問:4.這世界所有的一切皆來自於何處?

答:人類的心靈通常無法理解心靈存在的源頭,因為心靈的存在是既成的結果,它無法知曉自身的成因。而人必須先了悟自己的心靈才能了知這個創造的肇因。解脫的靈魂或了悟的人就是已達到不受造化勢能影響的存在境界,唯有他們能了知創造和寂滅的動機。

無屬性至上本體因為它沒有屬性,故它不可能是此大千世界的直接肇因;俱屬性至上本體─因為它是具有屬性特質的至上存在境界,在它的意願下,具有無限巧妙能力的造化勢能,透過其悅性、變性、惰性三種法則,創造出這個多彩多姿的世界。於是大宇宙心靈、微生命、元素粒子、原子、分子、生命細胞、複細胞組織、動物、人類、社會等等皆在展現的過程中一一出現。這種演化會一直持續到每一個個體都回到無屬性至上本體的原始狀態為止。 

問:5.我們來自於何處?

答:人類是物種演化的一個階段,從能夠適應環境、且發展其思考能力或展現心靈能力的動物進化而來。然而人類也是意識清晰反映的容器,所以人是神聖的存在,能夠從事靈性直覺的鍛鍊,並且達到與最崇高、最精細的意識本體─無屬性至上本體合一的終極境界。 

問:6.我們是什麼?

答:人類被視為此星球最進化的生命,在大宇宙系統裡位於相當高的層級。我們的思考能力使我們與動物或其他生物有別,此亦賦予我們特殊的人格特質,如自覺意識、工具製造、創造能力、想像能力、玩樂、幽默感以及美感等等。我們同時也能夠從事崇高的靈性直覺鍛鍊,因而掌控我們的情緒,培養宇宙之愛的情操。相反的,我們也能夠讓心靈墮落到最粗鈍的地步,以致摧毀臻至解脫之境的神聖良機。我們還必須建立起一個和平的社會,讓每個人享有最大的舒適以及相同的在身、心、靈各方面皆能成長機會。

問:7.我們要往何處去?

答:我們處於一個面對日益複雜、需要調適和運用智慧的無常變化之境。而當我們學習到如何運用潛藏於身、心、靈各層面的能力時,便會察覺到生命各層面的平衡與寧靜。大宇宙心靈至今所做的一切將會逐漸由個體心靈接管,只是程度的大小,但會逐步進行。

儘管在科學、科技和藝術方面人類已有相當的發展,但在靈性的領域裡,我們仍然必須藉由靈性直覺的鍛鍊,方可與最高意識結合;如此我們或許可以朝向一個受到靈性鼓舞的、了悟的、以智慧為基礎的社會前進;否則我們可能就正朝向毀滅甚至滅絕前進。

問:8.上帝是否存在?

答:想像宇宙之外有另一個實體是上帝,那麼就表示那個實體是有限的。上帝這個字(GOD)代表的意義是:G意指創造者(Generator),O意指運作者(Operator),D意指毀滅者(Destructor)。所以一個兼具創造、維持、毀滅能力的實體就是上帝。以此意義觀之,唯有至上意識是上帝。在各種宗教文化上,上帝或有不同的名稱,但基本上,上帝只有那唯一的一個,而且祂無所不在,因此,祂甚至安住在我們的我覺裡。要想了悟上帝,我們不需要各地朝聖,只要深入內在的真我,向內尋求即可。

上帝有兩件事祂做不到:第一是創造另一個上帝;第二是憎恨這造化世界的任何東西。當個體意識融入於上帝裡,該個體就會變成至上意識─即上帝本身,所以上帝永遠保持唯一的存在,即那唯一的本體。上帝無法憎恨造化世界的任何東西,因為萬有一切都是祂自身的思想投射,是祂自己的展現。

問:9.這世界的目的何在?

答:更加複雜化、適應能力增強和智力增加是進化的特徵,不過,這些只是外在的目的,進化內在的精神在於展現出與最高意識合一的潛藏渴望。所有的生物皆為獲取無限的快樂而努力,我們追尋無限快樂的渴望在與宇宙意識合一時達到極致。為了使自己獲得快樂,同時為了讓所有其他的人也獲得快樂,就是這世界的目的。我們可以透過宇宙之愛的培養,以及為所有人的福祉付出行動,而達到這個目的。

問:10.何謂「善」?何謂「惡」?

答:基本上,任何能夠帶領我們親近至上意識的就是「善」;而讓我們遠離至上核心的就是「惡」。在無止境的生死循環中,我們不斷輪迴移動著,如果我們一直與宇宙核心保持同樣的距離或者增加與祂的距離,那麼就沒有進步可言。任何行動若能維持我們的存在,讓我們發揮潛能,並帶領我們親近無屬性至上本體,都可以視為是美德或善行。善與惡在性質上是相對的,但從本質上而言,沒有任何行動是永遠的善或永遠的惡。

問:11.何謂「知識」?

答:這個問題屬於認識論(epistemology)的範疇。在古老的黎俱吠陀語言裡,jina或vid意指「知道」(know)。古代阿利安人所發明的jina這個動詞後來在古老的閃族語言裡演變成為keno,在古老拉丁文裡也變成keno,在孟加拉文裡變成jnya,在現代英文裡變成know。由於這個字的原始拼法是keno,所以我們仍然在字首保留k這個字母,雖然實際上它並不發音。

在物質層面,知或知識的作用於某種反射或折射的型態中發生,但是在心智的層面,知是客體主體化的結果。基本上,唯有了悟的知識是真正的知識,其他的知識都僅只是知識的影子。所有知識的目的都是為了幫助我們與至上主體的融合。

與至上主體結合的最佳途徑就是時時警惕自己─我所有的行動,無論大小、重要或微不足道、或醒或睡或夢中所做、或處於困境中一切的作為─至上的本體無時無刻不在監視著我。如此至上的主體將永遠不會變成我們心靈的客體,而是對至上主體的理念作用變成客體化。當此理念作用成為永恆不變時,我們將發現自身已立足於知識的終極之境。

問:12.何謂「真實」?

答:相對世界中的一切都必會隨著時、空、人物的變化而改變。因此,這個世界被稱為「相對的真實」。一個理論的真實性僅在於它能夠解釋並預測觀察下確知之事。在相對的世界裡,不可能有任何絕對的真實。然而至上意識的至上認知力因為它永遠保持在如如不動的狀態,所以它沒有任何變化,因此它被稱為「絕對的真實」。宇宙間所顯現的變化萬象,乃因造化勢能對至上認知本體束縛的作用所致。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說真理只有一個,真實的本質永遠只有一個的原因。

問:13.何謂「意識」?

答:意識意指覺知。在深沉的睡眠、昏迷或死亡之際,我們對於我們自身的存在並無覺知,所以那時稱為「無意識狀態」。但是,在夢境或清醒的時候,我們心靈的某一部分是保持覺知的狀態,因此讓我們仍能感知到自身的存在。不過除非有某種存在目證著心靈的這種覺知作用,否則心靈終究是沒有覺知的。我們內在最精細的覺知能力稱為「個體意識」,它認可我們心靈的存在,沒有它的認可,心靈不可能有任何意識。

所以在心靈之上的實體稱為意識,它提供心靈覺知的能力,讓心靈能夠認識心靈自身。所有個體意識的整體則稱為宇宙意識或至上意識。因此,至上意識是全知的心靈感應實體,是萬有事物最終的知者。我們的心靈以其微奧精妙反映了意識的力量。粗鈍的心靈無法感受到意識,而精細的心靈可以完全反映和感受到意識的存在。

就某種程度而言,每個心靈都能夠感知到自身所處的環境,而且也能夠輸送和接受訊息,因此,它可說是一個意識實體,機器人一樣也能夠被灌輸這種能力,但是至上認知能力才是真正覺知意識存在的寶庫。它藉由造化勢能之助來展現它的能力,這也就是為何說意識是由至上認知力與宇宙力量所構成的原因。宇宙力量對宇宙意識束縛的程度決定了意識的層級。在無屬性至上本體裡,造化勢能對意識沒有影響,而在物質裡,造化勢能對意識的束縛最大。

問:14.我們有沒有「自由意志」?

答:人類的心靈因被賦予「自由思考」以及「選擇」的特殊能力,所以進化論者不認為人類的未來是已被注定的。由於人類有思考的能力,他們不僅能夠選擇各種可能性,同時也能夠天馬行空地想像並探索其結果。這種隱含在量子力學中的不可測性推翻了原先牛頓理論所認為的因果關係,即每一個行動都有對等的反作用力產生,而發展出新的世界觀。

但是,我們也知道我們並非絕對的自由,我們受制於我們的過去、現在種種以及有限的前瞻能力。然而對於人類的有限,我們是有相對行動自由的。更正確的說法應是人類的確有自由的意志,只是這自由意志僅限於他們心智能力的範疇內。超越其上,我們就如同操偶師手中的木偶一般,也像被長繩子拴住的牛,只能在固定的範圍內移動,卻自以為是在自由移動。

我們也是一樣,被個體心靈這條長長的繩索綁住,卻還誤認為自己擁有自由意志。甚至於最後我們的未來也是在至上認知力的掌握中,它透過造化勢能的繩索將我們束縛在此凡塵俗世裡。我們一定要行動,但是行動的結果卻非我們可掌控的,這就是為什麼明智之人不執著於他們的行動或行動之結果的原因。我們必須全力以赴,而其餘的就交給至上意識吧!

問:15.我們應如何行動?

答:宇宙由行動所維持。在表達存在之處,一定就有波動,而此波動的背後就是行動─不管它是屬於物質層面、物質趨向心智層面、心智層面、心智趨向靈性層面或是靈性層面。沒有行動意味著死亡、沒有生命。甚至於為了自我的生存,我們都必須有所行動。再者,每一個行動也會導致反作用力行動的發生─或許這些反作用力勢能會以潛藏的形式(業力)出現,或者它們已成熟待表發。

我們一直在行為與行為果報的循環裡,造化勢能就是這樣將我們緊緊束縛住。只要我們仍心繫著我們個體小我的感覺,就會一直被小我的行為和行為果報所束縛,就會在生死流轉的循環圈中載浮載沉。唯有當我們將小我的感覺與至上本體取得一致時,我們的小我才開始瓦解,當我們的小我完全安住於大宇宙心靈我覺時,我們才開始擺脫這些業力的惡性循環。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然而不論善報、惡報都像鎖鍊,善報的鎖鍊是金鍊子,惡報的鎖鍊是鐵鍊子。正確的行動法則應是,先立足於宇宙的理念作用裡,然後將自身做為至上之神的工具,以此來行動。你們可以向阿南達瑪迦的靈性老師學習到行動科學的實修方法。這個方法可以使人消除業力,為人帶來自在解脫和究竟解脫。

問:16.如何才能得到快樂?

答:快樂是心靈的一種狀態。有的人得到一些東西就覺得快樂,而有的人擁有金山銀山的財富也不覺得快樂。快樂等於財富除以慾望,如果我們不能夠滿足,再多的財富也不會增加我們快樂,所以慾望的控制是很重要的。如果一個社會夠提供所有的居民充分的購買力、適當的健保、免費的教育、個人的自由和平等,那麼這社會的人普遍都會是快樂的。

快樂的人比較有自信,願意嘗試各種經驗,並且人際關係也較好。那些已控制自己情緒傾向作用的人,最有可能體驗到內在的安詳,達到寂靜、平衡、永恆的喜悅境界。真正的快樂源自「自己享受生命,也讓別人享受生命。」的這種哲學思維。只有當所有人的需要都被滿足,同時所有人的分別都不存在時,真正的快樂才會出現。

對一個進步的社會和經濟秩序而言,多樣變化的差異是健康的,但是分別心卻是人類社會的災難。藉由宇宙性的理念和悲天憫人的哲學將整體人類家族團結起來,這種全面性的新生活運動,才能創造出一個快樂的世界。當然要實現這些理想,必須透過正確的教育,每一個人從小就應被灌輸正確的觀念。在新人道主義宇宙之愛的鼓舞下,我們的行動能將不快樂的世界轉化為快樂的世界。

問:17.為什麼我們不能長生不老?

答:大自然的演化讓我們變老以致死亡,因為快速再生比長命百歲更容易保持健康。老化是退化的結果。雖然壽命不斷增長,但是在可見的未來我們是不可能發展出生物肉體的不死。然而我們的生命不僅僅只存在於物質的層面,我們還有超越時、空限制的心靈和意識。唯有當我們的個體心靈融入於大宇宙心靈,個體意識與至上意識合一時,我們方才達到不朽之境。

由客體的融合達到與主體的合一。當我們的心靈擴展時,我們的意識也自然而然地擴展。至上意識是唯一永存不朽、永不死亡的實體。我們也能夠藉由與那宇宙意識之洋的融合,而達到不朽。彼時我們亦將成為全知的心靈感應實體,全知全能、無所不在。達到那個境界的人稱為「解脫的靈魂」。一個解脫的靈魂再也不受造化勢能的束縛,他同時也能夠引導其他人達到解脫的境界。

一個真正的完美上師就是達到此種崇高境界的人。這樣一位上師過著合乎道德和典範的生活,是永遠指引人類的明燈。過去永恆的希瓦、雪利‧克里斯那等偉大上師皆贏得人類對他們的讚美,同樣的,雪莉‧雪莉‧阿南達慕提先生亦為往後世代虔誠的靈性追求者留下了豐富的資產。像這些偉大的人物,他們永存不朽。

他們的意識和慈悲永留人間,引導著真誠的靈性追求者;既不論其人國籍、血統、階級、信仰為何,亦不論他們有何社會或經濟地位。這些偉大的人屬於全體人類所有,他們的觀念為整體有情眾生界以及人類文明帶來了快樂幸福的福祉。

問:18.生命的意義何在?

答:每一個生物的首要目標就是保障自己個體的生存。因此,所有人必須團結一致,以確保所有物種的存活,並且不計代價地維持生物的多樣性。已開展之生靈其悲天憫人的情懷就在於這種努力。剝奪任何人生存的權利無疑是整體人類的自我毀滅。

其次,每一種生物都被賦予某些特殊的潛能和能力,植物界和動物界的每一個物種都各有其特殊的能力,甚至於沒有生命的物體也都各有各的特性,我們必須一一了解它們內在所潛藏的特性,如此我們將更有可能維護這些宇宙的寶藏,並以最理想的方式將它們運用在對眾生的福祉上。所以做最有效率的進步發展是人類在此地球的第二個任務。

最後,人類生命的終極目標是達到至上喜悅之境或至上意識─這是我們所有生命旅程的終點。或許我們在一生之內就可完成,或許要花上幾百萬年才會完成,但遲早我們會到達這個目的地,我們必須將己身立足在宇宙意識無所不在的燦爛光芒中。我們是永恆旅途的過客,在朝向主體目標前進的同時,我們也必須維持與此相對世界下時、空、人物的客體調適。

因此,這人生應該是一個正確、調適良好的、不斷前進的旅程。所以說「自我了悟」與「服務眾生」才是我們整體人類永遠的座右銘。這會讓我們的生命有意義,並且充滿喜悅。這種團結整體人類的建設性哲學是由雪莉‧雪莉‧阿南達慕提先生所提出。

問:19.造成這世界貧窮的原因是什麼?

答:不管有多少人年復一年的提供多少援助,還是無法讓貧窮從世上消滅。其根本的原因在於隱藏在這些援助和慈善活動背後的剝削心態。慈善捐助不能解決長久以來的問題,它只能讓人從現今社會不建全的社經制度中稍獲喘息。因此,消滅貧窮最可靠的方法,就是透過進步利用理論提升人類對於社會、經濟的覺醒意識,這個理論是由已故的哲學先驅沙卡先生所提出。

進步利用論(PROUT)是指為了全體宇宙的福祉,對物質、心智和靈性的潛能做最大的利用。各式各樣的物種應大量的保存下來,而且不應有差別待遇,這是進步利用論所極力呼籲的。所有眾生都應過著安全無虞的舒適生活,進步利用論也極力以這種哲學取代那種帶來不安全感的哲學理論。進步利用論將為我們帶來與自然界本自具足的富饒完全一致的社會經濟系統。

問:20.科技難道不是解決現今所有問題的良方?

答:適當的運用科技的確可以加速朝向更進步、更快樂的世界前進。然而,科技本身卻無法為此世界帶來和平和繁榮。科技只是一個手段、工具,若為正直之人所使用,且其動機是良善的,那麼科技將使人類脫離許多痛苦。反之,如果被一群既得利益者所利用,那麼必將為此地球的生命帶來恐怖的浩劫,甚至耽擱了世界朝向更進步、更快樂的行進。

所以藝術、科學、科技都必須導向於宇宙的福祉,這是非常重要的。新人道主義的價值為懷有服務情操的完美道德智士或領袖視為典範,並且為固守悅性生活者的廣泛所支持,堅持沒有剝削的社會經濟體制,唯此方可確保為人類帶來幸福的世界。

願世上所有正義的力量皆團結在唯一的宇宙理念旗幟下,將所有狹隘的情結全部掩埋,讓真正的宇宙大家庭快快出現。這樣的理念將為生命的所有層面帶來全面性的復興,幫助人類擺脫所有的教條,獲得智力的解放,如此我們或許將可經驗一個真正的人間天堂,這是地球有始以來的頭一遭,也是我們值得為之而活的使命。 

問:21.我們是孤單的嗎?

答:在此宇宙間,我們絕對不是孤單的;引導日月星辰的力量同樣也引導著我們。我們之所以覺得孤單,是因為我們的自我感將我們與最高意識分開,在我們的小我和宇宙的大我間製造疏離感之故。在其他的星球、銀河星系或其他宇宙系統中也很可能有生命的存在,我們是生命共同體,緊緊相繫在一起。引用雪莉‧雪莉‧阿南達慕提先生的話來說,就是「不僅是地球上的每一個個體,整體宇宙間所有個體的命運都緊緊相繫在一起,這個事實總有一天會得到人們的承認。」

問:22.我們如何進步?

答:我們透過物質層面的摩擦衝擊、心智層面的摩擦衝擊,以及對至上意識的渴望而進步。摩擦衝擊、聚散離合都是我們的存在所不可或缺的部分。如果我們的心智能夠與宇宙意願取得一致,就能減少摩擦衝擊。只有在我們個體小宇宙的意願與大宇宙心靈的意願完全一致時,究竟的圓滿才會降臨。在物質的領域裡,不會有絕對的進步。

消除各種差別待遇,並且促進各種生物的多樣發展,可被視為物質世界的進步。願所有的生命皆能獲得生存的空間,並對彼此的快樂和福祉都能有所貢獻,此可被稱為物質層面的進步。同樣的,願所有生命個體的心智潛能皆能獲得啟發,並用於集體的福祉上;願所有的心靈皆被引導與至上意識融合,此方可被稱為真正持久的進步。

問:23.如何企及心靈的平衡?

答:當我們完全受到本能、次要的情緒傾向作用以及自私自利的影響時,我們就會失去心靈的平衡。為了獲得心靈的平衡,我們必須好好地照顧我們的身體,同時控制所有心靈情緒傾向的作用。為此,遵循悅性生活是很重要的,其中包括正確營養的飲食、規律潔淨的衛生習慣,每日身體的鍛鍊、正向思考的養成,日常靜坐的修持、定期的斷食以淨化身心,以及為利益眾生而有計劃地從事有意義的工作等。對於別人的作為我們或許無法支配,但是至少我們能夠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也能在回應別人的行為上有所控制。生活智慧的基礎在於愛、真誠的尊敬、理性和勇氣以支撐起人類基本的價值。

問:24.何謂「虔誠」?

答:虔誠即是誓願以自己的言行思維來取悅至上意識,這是對世間萬有無論有無生命一切眾生的愛,也是將自私、畏懼的愛化為無私、無懼之愛的展現。虔誠是一股神奇的力量,是無比堅定的熱誠,想要與隱身於大千世界中的至上意識結合。

問:25.迷信或教條是什麼?

答:教條和迷信都是僵化的心智結構,違反常理和理性。我們有深沉思考和推理的能力,當人的所作所為有違群體福祉,不是導向進步時,那麼他所遵循的就是一條教條之路。教條使我們喪失生命當有的快樂和幸福,是我們前進的絆腳石。 生活的每一個層面都有教條─宗教、科學、哲學、教育、政治等等。

任何信仰若不是自身體驗過,或者只是一種盲從,缺乏理性及喜悅的感受,那麼這種信仰就有變成迷信或教條的傾向。總之,我們必須非常謹慎,以免因小失大。我們必須運用我們精細的明辨力來選擇什麼是對的、是與我們切身相關的,此謂之「良知」(viveka)。良知就是對抗教條或迷信的解藥。 

問:26.天堂或地獄是否存在?

答:沒有一般神學家所謂的天堂或地獄的存在。天堂或地獄指的不過是心靈的正、負性狀態。每一個行為都有其反作用力行為產生,正性的行為產生正性的結果,而負性的行為導致負性的結果。只是有時我們不會馬上看見結果,結果是後來才出現的。吸引我們遠離最終目標的力量稱為「無明離心力」(它是一種邪惡的力量,或稱為惡魔撒旦);而吸引我們與最終目標聯結,與至上意識融合的力量,則稱為「宇宙向心力」(這是善的力量,或稱為天使)。

此二者是造化世界固有的力量,它們是造化勢能的一雙巧手,為這世界帶來多彩多姿的萬象變化。所以,是我們以言、行、思維造作出天堂或地獄的。無明離心力受負性微生命的支配,而創造出某一種我們稱為地獄的狀態;而宇宙向心力則受正性微生命的引導,它所創造出的狀態可比作天堂。因此,天堂和地獄非意指宇宙某個角落的地理存在,而是指由我們思想所造作出來的心靈狀態。我們怎麼想就會怎麼變。

問:27.祈禱和靜坐是否有所不同?

答:的確不同。我們在祈禱時,總是有所求,不是為自己就是為別人。我們希望從上帝那裡得到某個東西,所以我們向祂祈求。但是靜坐的修持不是為了從上帝那裡得到東西,相反的,是我們將心靈獻給祂與祂合一,與那最高意識融合為一體。我們怎麼想就會怎麼變,如果我們一心觀想著物質的東西,我們的心靈就會取得那個物體的形象;如果我們一心持念的是至上意識,那麼我們就會變成至上意識。靜坐的修持是回歸的過程,也可說是將我們的自我感臣服於我們的本源─最高意識的過程。

問:28.靜坐修持是什麼?

答:靜坐的修持是思想集中的過程,使心靈集中於一點並導向於宇宙意識,最後因忘我而融入於目標。法門系統有許多,有的會使用完美梵咒,有的完全靜默或純粹內觀。不同的法門效力帶來不同的修持結果。法門系統也因追隨者的素質高低而有不同。在密宗修持的體系中,所使用的梵咒不是一串無意義的字音連結,而是具有意義的音根,能夠將我們與所有意識之源連結。

問:29.世上的宗教真有存在的必要嗎?

答:宗教制度是人類的創造。我們之所以創造出這個制度為的是幫助我們建立一個和諧的社會。為使人類彼此能夠在和諧中生活,每一個宗教都有一些道德誡律。每一個宗教也都有各自信仰的崇高神權,並且稱呼亦各有不同─有的稱為阿拉、有的稱為克里斯那、有的稱為耶和華、有的稱為上帝、道、至上本體等等。

但是,宗教儀式的目的僅僅只在於膜拜其主神,個人和那隱形的宇宙大能間仍有二元性的存在。教條也於不知不覺間在宗教信仰中生根,遲早有一天會陷宗教於宗教主義的深淵裡。從超越各宗教的表象來看,我們發現每一個宗教的核心都是具有宇宙情懷的靈性。所以在各宗教之上追尋靈性的道路是可能答 :雖然關於輪迴的證明不多,但是仍有確實的證據令人相信死後仍有生命。

究竟死亡發生時,人身上的能量突然怎麼了?肉身如何隨著它的腐化而改變樣貌?生命的展現是因為身體和心智間的波流平行之故。身體死亡後,心智的能量不會在未知的宇宙虛空中消失,它仍留在宇宙間,等待另一個相似波長的合適肉身來讓它表達。此一旅程會一直如此進行,直到這個心智波流經由持續有恆的靜坐修持或心智轉化,最後融入於大宇宙心靈為止。

這個境界就是個體心靈的解脫之境。 因此,宗教不一定會恆存在世,但靈性的渴望永遠會在。宗教是外在加諸於我們的,而靈性的表達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我們出生之時並無任何宗教信仰,是家人或長輩傳給我們的,長大後我們或許不會再想信那個宗教。而靈性如同呼吸,是本自存在的,它才是感動我們身心的力量。

問:30.何謂「神秘主義」?

答:努力尋求有限與無限之間的連結就是神秘主義。有限與無限的結合就是個體意識與至上意識的融合。靜坐的修持即是一種秘行鍛鍊,它帶領我們超越形象的世界,進入無形無相的世界。神秘主義即是讓個體的小我(khud)與宇宙的大我(khuda’)取得一致的永恆努力。

問:31.死後還有生命嗎?

答:雖然關於輪迴的證明不多,但是仍有確實的證據令人相信死後仍有生命。究竟死亡發生時,人身上的能量突然怎麼了?肉身如何隨著它的腐化而改變樣貌?生命的展現是因為身體和心智間的波流平行之故。身體死亡後,心智的能量不會在未知的宇宙虛空中消失,它仍留在宇宙間,等待另一個相似波長的合適肉身來讓它表達。此一旅程會一直如此進行,直到這個心智波流經由持續有恆的靜坐修持或心智轉化,最後融入於大宇宙心靈為止。這個境界就是個體心靈的解脫之境。

瑜伽八步功法

人類生命包含了身心靈三個部分,倘若只局限在身體的層面則使人粗鈍,因為它無法提升人的心靈。達到自我了悟只有一個方法,那就是將心靈與心靈的能知者合而為一,並且消除掉靈魂(A’tman)粗鈍的顯現。只有透過知識和靈性的修持,將心靈的傾向導向內在,除非了悟心靈的每一個層次,否則無法將心靈的傾向導向內在。當心靈了悟身體是心靈的工具,靈性修持才會進步。

換言之,對每個層次的心靈,需要有完全的概念,因此需要知道每一個層次心靈的開始與終止之處。

我們必須使心靈的五個層次完美,但是如何能做到呢?唯有透過八部功法瑜伽(As’t’aunga Yoga)之外在行為控制(Yama)和內在行為控制(Niyama)等的修持,它們才能變得完美。身體層面的完美是要透過瑜伽體位法;內外在行為控制的修持使粗鈍心靈(Ka’manaya Kos’a)完美;精細心靈(Manomaya Kos’a)是透過呼吸控制法的鍛鍊使其完美;經由感官回收的鍛鍊使超心靈(Atima’nas Kos’a)得以完美;下意識心靈(Vijina’nmaya Kos’a)是透過集中的鍛鍊才得以完美;致因心靈(Hiran’maya Kos’a)則是透過禪定的鍛鍊使其完美。唯有禪定的三摩地(Dhya’na Sama’dhi)才能使人進入靈魂裡。那些認真努力使五大層次的心靈完美之人才是虔誠者。人的存在是由心靈五大層次所構成,而靈性的修持則有八個層面。這個靈性的修持就是法性。那些對心靈的五大層次沒有詳盡解釋的鍛鍊,它不是法性而是宗派主義。

為何八部功法瑜伽(As’t’aunga Yoga)稱為法性?法性的目的是為了達到完美的幸福快樂。完美的幸福快樂即是達到了靈魂之境。在每個心靈層次裡,都只有部分的快樂。只要尚未達到靈魂的目標,你就必須設法使每個心靈層次達到完美。每個心靈層次都必須面面俱到,只注意某個層次的心靈,而漠視其餘的部分,則沒有任何一個層次能得到完美。有完美快樂幸福之處,就有法性,其他只能產生部分快樂的事物都是宗派信仰。宗派信仰引導眾生走向表面及立即的利益(preya),只有法性引導眾生走向最終及真正的利益(Shreya)。其他的一切事物都將人引導向粗鈍,法性引導人走向至上意識,只有那個護衛和支持靈魂的才是法性。火的法性(特性)是燃燒,所有生靈的法性就是要達到快樂,只要是追逐世俗表面及立即利益之處,就有宇宙離心無明的力量。天堂的快樂和地獄的恐懼都是心靈的產物。法性沒有任何的恐懼,因為經由法性我們達到了自己本來的面目。唯有阿南達瑪迦(A’nanda Marga)是法性,其餘的都是宗派信仰。

茲將瑜伽八步功法簡介如下:

1.外在行為控制(Yama)

Yama意指「控制」,控制與外在世界有關的行動。

外在行為控制第一個原則是「不傷害」 (Ahimsa)。

不在思想、言語及行為上傷害他人。我們應盡一切所能不侵害任何的生靈。有時此原則被解釋為不殺生,但推行到極點則變得不切實際。如每次呼吸,我們均吸入空氣中的微生物而傷害了他們。為解決此j9一困境,雪莉‧雪莉‧阿南達慕提建議我們在選擇食物時,應先取用那些意識較低度開展的,而非開發層次較高的生物,另一個問題則是自衛。為保護自己而抵抗侵略者或反社會者是正當的。如果是為了挽救及保護生命,而非使人痛苦或阻礙其身、心、靈方面的進步,甚而可使用武力。

第二個原則是「不虧於心」(Satya)。

真誠行事,來促進全體的幸福。如果說實話會傷害別人,則「不虧於心」便是只告訴他對他的福祉最好的話而非確切的事實。遵守不虧於心的原則會使心理充滿強大的力量,其對靈性的成功是極度的重要。

第三個原則是「不偷竊」(Asteya)。

其意為不攫取屬於別人的東西,這不僅指實際上不去偷,也不應在心理有偷竊的念頭。那些想去偷竊卻因怕被捉到而沒去偷竊者,是心理上的竊盜。實際上不偷竊係指行動上和心理上均不可偷竊。

第四個原則是「心不離道」(Brahmacarya)。

每當人們從事某些工作或想要從事任何外在性的工作,他們視所接觸的對象為粗鈍有限的東西。由於經常渴望物質方面的成就,使得心靈完全專注於物質事物,以致他們的意識也變得粗鈍。從事心不離道的修持,是要視所接觸的一切不同事物皆為至上本體不同的顯示,而不僅只是一些粗鈍的形象。心中持有這種的理念,即使心靈遊移於不同的事物間,但因為視萬物皆為至上本體不同的化現,所以心靈也不會與至上本體分離。這種結果,使外向追求的修行(preya sadhana)轉變為內向追求的修行(shreya sadhana),並且把對有限事物的慾望(kama)轉化為對永恒無限的渴望(prema)

第五個原則是「不役於物」(Aparigraha)。

不貪圖維持生命以外多餘的舒適、享樂是為不役於物。為了維持生命,我們需要食、衣、住處。照顧老人、家屬的生活費用或擁有可耕作的田地是必須的。因此,當決定個人維持生命所需的最低限度時,應先考慮一些因素。任何兩個人的需求都可能不盡相同。因為這完全是相對的因素,所以要斷定某一個人的最低需求是很困難的。

社會可在某方面訂立一個標準,以幫助某些人建立不役於物的基礎;但要完全達到目標,一定要靠個人的努力。 不役於物是一個人在確定能為自己及家庭在身、心、靈方面的生活無虞匱乏後,出於民胞物與的情懷,而減少自己物質享受的一場無止境的奮戰。

在實踐不役於物時,享受的物質雖然會因人、時、地而有所增減。但不役於物的定義,是適用於任何地方、任何時間和任何人的。

2.內在行為控制(Niyama)

瑜伽八步功法第二部分是內在行為控制,意指自律。缺乏自律是無法達到較高的意識狀態的。

在行為控制第一個原則是「潔淨」(Shaoca)。

代表心理和身體的潔淨。包括個人對外在世界如身體、衣著、環境和內在心理世界的潔淨及外在潔淨,可以規律地保持身體和環境的整潔來維持,而內在的潔淨則可以自我暗示來達成,即以良好的思想來代替不良的念頭。

第二個原則是「知足」(Santosa)。

梵文「Toia」意指心靈安然自在的狀態。因此,梵文「Santoia」是指正確的安然自在狀態。當一個人像動物一樣追求世俗的享受時,是不可能知足的。由於心馳於外,紛紛擾擾,人的物質享受不論在數量上或在種類上都不斷地在增加,這就是為什麼人心波流不得休止的原因。在這種情況下,人如何能得到全然安寧的心靈呢?獲得所渴望的東西或許能維持一、兩小時的快樂,但並不能持久。他的心思將會再次追求新事物,而把已經享受過的東西拋開;那些曾受珍愛的東西都將會失去它的重要性。這是法則,這是自然律。

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百萬富翁想成為億萬富翁,因為他不滿足於他的百萬家財。問問百萬富翁他是否因有了百萬而快樂。他會說:「錢在那裡?我只是湊合湊合罷了。」這個回答顯示出他對不役於物的無知。但是,這種感覺對身心另有不利的影響。人由於過分喜愛肉體和心理的享受,就會瘋狂地去賺錢或積聚財富。當金錢成為他一生的所有目標時,心靈便會趨向粗鈍。不斷地渴求錢財造成了對健康的疏忽,而使身體不適。因此知足的修持是滿足於用正常勞力所賺得的錢,也就是不要為了錢財而過度加重身心的壓力。為了維持知足感,人必須做一項特別的心靈努力,也就是要努力使自己免於受誘惑。 

你們知道有兩種非常有效的方法可以使心靈與習性分開:一是自我暗示,另一個是外來的暗示。如果一個人經常採取與心中卑劣習性相反的思想,則他的性格必然會有所改變—這就是自我暗示。一個人的天性也可經由旁人重覆不斷地將某種思想灌輸給他而改變—這就叫外來的暗示。在知足的修持中,一個靈性追求者必須經常採用「自我暗示」的方法。

知足的修持,並不是指要讓別人利用你的樸實來剝削、壓迫你,而你卻逆來順受。放棄自我生存的權利或合法應得的東西決不是正確的,為鞏固你合法應得的權利,你應當全力來爭取,但要避免為過度貪婪之心所支配,違反知足的原則而浪費體力和精神。

第三個原則是「奉獻服務」(Tapah)。

意指在個人和群體的發展途中忍受艱難。出於服務精神幫助別人不求回報的行為方算是奉獻服務。我們應為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們服務。

一個準備獻身服務的人,如果他的服務計劃乃是顧及其所服務對象所屬的社會地位、宗教或是國籍而定,那麼一切他的奉獻服務亦必付之東流;因為他缺少寬大的胸懷,無法赤誠地為他人服務。而視所服務對象為至上本體的顯現,無私地為他人謀求安適的人,則能在很短的時間內發展出對至上的虔誠及愛心。當這種神聖的愛心一旦被喚醒而以情感表達出來時,夫復何求?

當你遵行奉獻服務的準則時,你必須弄清楚你所服務的對象是否真正需要你的服務。只有在確定了以後,再著手服務。 在實踐服務時,你應顧及境遇不如你的人,而不是比你境遇優渥的人。對比你更羸弱、更可憐、受教育更少、更無知、更受人欺壓者,你的責任更重;對比你更好、更有力量的人,你的責任是很小的。因此,你必須借助知識來確定你的責任所在及程度。否則,你所有花在服務上的時間、精力以及勞力都將白費。宴請富人是沒有用的,應將食物給予飢餓者;送禮物給你的上級是沒有什麼用處的,反過來,應施送藥品和食物給病弱的人。不要浪費時間去奉承富人,那是沒有結果的。以同情的行為去贏得受壓迫者的心,並且接納他們成為社會中的一員。

從事服務而沒有知識,永遠無法達到至上本體;因為在這種情況下,你並沒有適當地運用事物。當然,做總比不做好,由此觀點來看,就是不加以辨別的服務也是好的。故從心理的進展觀之,它的結果並不令人氣餒。

佛陀說過:「以布施勝過慳吝,以實語勝過妄語。」

你確實可以用你的善行來影響吝嗇者,而且這也沒有什麼不好;但這並不是奉獻服務的真義。

奉獻服務還有一項特質—人若是缺乏知識,則他的一切行為都將為本能所驅使。具有知識的奉獻服務能夠改變一個人行為的方向而引導他走向解脫。當然,虔誠也會引發知識,但對尚未體驗宇宙至上喜悅的人是無法喚起這種虔誠的。 

第四個原則是「參研經義」(Svadhyaya)。

意指對靈性主題有清楚的了解。必須有規律地研讀,並消化理解靈性經典的精義,只讀而不求理解不合乎經典研讀的原則。

第五個原則是「心住至上」(Iishvara Pranidhana)。

梵文「Iishvara」通常意指「宇宙的控制者」。控制這個宇宙思想波流者就是「宇宙的控制者」。對修行者而言,「宇宙的控制者」就是俱屬性至上本體「Saguna Brahma」。「Pranidhana」意為透徹了解或接受某物為庇護所。因此「Iishvara Pranidhana」意為將己身立足於宇宙理念中亦即以宇宙意識為生命的目標。所以「心住至上」(Iishvara Pranidhana)就是加速向至上庇護所前進。是故,心住至上是純然以理念或覺知為基礎的,它完全是一種心靈的努力。大聲喊叫以聚集群眾或是敲鑼打鼓以表現個人的虔敬等等,在其中都沒有立足之地。你的上主不是聾子,你不需要大聲喊叫來表達你內心對祂的感覺。

一個人在他冥想上主之時、須將心靈遠離世俗的習性;然後心靈必須脫離有限的「我」感,並集中於一點;然後於此點持念適合自己因果業力(sam’ska’ra)之梵咒並感受在此點周遭的一切都是至上意識。祂是最精細的本體。因此,除了經由真心的覺知外,別無他法可尋。

3.瑜伽體位法

瑜伽體位法是以寧靜而輕鬆的姿勢,配合適當的吸氣和呼氣。它們鍛鍊了人體的神經、肌肉組織、腺體和器官。在練習瑜伽體位法時, 我們享受到身體的舒適和心理的平靜。

規律的練習瑜伽體位法保持身體健康,且能治癒許多疾病。瑜伽體位法控制腺體,腺體控制荷爾蒙的分泌,荷爾蒙的分泌控制了心理情緒傾向。所以瑜伽體位法幫助靈性修持者平衡身體並集中心靈。如果荷爾蒙的分泌失調或腺體有了毛病,則某些情緒就會受到刺激。我們發現許多人真誠地想遵守道德的規律,但卻無法辦到;他們也瞭解應該從事靜坐的鍛鍊,但因某些情緒的外在刺激,使他們心靈無法集中。如果一個人想要控制這些情緒產生的刺激,那麼就必須矯正腺體上的缺失。而瑜伽體位法在這方面能給予修行者很大的助益,所以瑜伽體位法是靈性修持重要的一環。

4.生命能控制(Pranayama)

瑜伽八步功法第四部分是「生命能控制」。密宗認為生命係身體、心理的波動與生命能量安適協調的現象。心靈是感官的主人,同時也是生命能量的主人。我們知道若能控制呼吸,心靈才能深入思考和作為。奔跑之人,無法認真思考,心靈也無法保持寧靜。呼吸急促時,心靈隨之也受影響,此時,既無法安眠也無法歇息,更不要說深思熟慮了。透過呼吸控制法的鍛鍊,呼吸慢而長,且在每一吸氣與呼氣間有一止息的階段,此止息之作用能發展出更高智力和更高靈性上的思惟。透過增加止息的時間,可以幫助心靈的寧靜與集中。

再者,身上共有五種內在和五種外在的生命能量,它們分別是命根氣(Prana),下行氣(apana)、平行氣(samana)、上行氣(udana)、遍行氣(vyana),身體伸展跳躍投擲氣(naga)、身體收縮氣(kurma),幫助呵欠氣(krkara),控制饑渴氣(devadatta)及昏沈睡眠氣(shanainjaya)。這十種氣的正常運作維繫生命於不墜.透過呼吸控制法吾人即能逐步控制這十種生命的能量。因此我們說生命能(prana)即是生命。透過呼吸控制法對生命能的控制,吾人即能成為生命的控制者。呼吸控制法能惠予充沛的生命能量,讓身體充滿了光彩和活力。藉由呼吸控制法的鍛鍊使呼吸緩慢細長,亦可以延長人的壽命。

第三,不同類型的呼吸控制法,可以喚醒作用遲緩的神經,恢復其正常的功能。呼吸控制法亦能淨化神經和腺體。鍛鍊此法,身心會產生強大的力量,因此對呼吸法的鍛鍊必須謹慎小心。正確的集中點以及正確理念的導向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修煉呼吸控制法沒有正確的集中點和理念的導向,我們不但無法獲益,甚至會因此受到傷害、因為心靈的力量會在鍛鍊此法門時快速的轉換為心中所思想的目標。呼吸控制法對心靈的回收有很大的幫助,並使心靈精細和寧靜。在極度集中時,修行者即會有各種不同的體驗。呼吸控制法(Pranayama)—prana意為生命能,yama意為控制、鍛鍊,呼吸的鍛鍊或控制。集中對呼吸控制法有很大的幫助,它培養我們的耐心和不移的毅力,此二者對呼吸法的行者是很重要的。緩慢的吸氣與吐氣,有助於心靈的回收及平靜。必須以某種特殊的瑜伽體位法來鍛鍊此呼吸法,因為鍛鍊時須將集中點、理念導向和呼吸三者匯集於一處。呼吸法的鍛鍊必須遠離煙塵和強烈陽光的照射。開始本法門的鍛鍊時必須攝取健康、營養的食物。因為開始鍛鍊時,身體的能量會轉換為心智的能量,因此必須攝取營養豐富的食物。呼吸控制法開展吾人的智力並有助於打開較高層次的心靈。 

5.感官的收攝(Pratyahara)

瑜伽八步功法第五點為感官的收攝。

感官回收(pratya’ha’ra)起源於: prati –a’–hr +ghain 「a’ha’ra」literally字面 的字意是「吸收」或「將東西置於內在」。做為一種瑜伽的鍛鍊,感官回收(pratya’ha’ra)」意謂將心靈從外在客體回收,並將收攝的心靈導向至上意識。

感官回收瑜伽的修煉也是一種過程而非目的。感官回收瑜伽應該永遠與集中聯結在一起。集中是心靈隨著標的而移動,亦即在集中的後面是一股活動的力量。在靈性修持的範疇,感官回收是非常的重要。因為靈性修持的開始,必須將心靈從外在物質世界收攝回來。

當感官回收瑜伽修持把所有心靈情緒傾向從物質世界收攝回來後,如果它們未被導向某處,他們會在心靈的潛意識和無意識裡製造干擾,這是非常危險的。修持者如果沒有偉大上師的引導,光是看書就想從事修行是很危險的。所以不論何時,當心靈情緒傾向從不同的客體收攝回來時,你應該引導它們進到某些移動的目標,在你心靈的範疇裡移動。那個移動的標的就是你的心靈質(Citta)-你的「客體化之我」。心靈質是某種在移動的東西。所以收攝回來的情緒傾向作用是朝內在的心靈質移動,而非朝外在目標移動。如果只是收攝回來,但是並未將它導向心靈質,那麼就會有危險的反作用。

心靈質消耗掉被收攝之情緒傾向作用後仍在移動。它隨著收攝之情緒傾向作用,被導向行為之「我」,「我」之所有者,「我做」的感覺(ahamtattva)。那就是這個「我」有了直接的客體性。

此行為之「我」將它的一部分轉化為完成之「我」(done I),它具有潛在的力量。所以心靈質(亦即完成之「我」)被導向我執(亦即行為之「我」)。

我執也是一種束縛的枷鎖。所以吾人必須將我執收攝到純我(mahattattva)裡。純我是「我存在」的感覺。此純我的感受是由悅性力量所創造出來,它幾乎是不移動的。雖然悅性力量無法賦予特別的形象和範圍,它仍然具有某種束縛;只要有束縛,就有內在和外在的戰鬥。

所以在純我裡,它幾乎免於束縛-但是仍然有束縛。假設一個好人嚴厲斥責一位沒有道德修養而侮辱他的人。這並未不當,此稱之為悅性的生氣。生氣是惰性的,但有時也可能是悅性的-此稱為悅性的生氣。

在此「我覺」、「我存在」裡,你所有的情緒傾向作用隨著心靈質,而心靈質隨著我執,我執隨著我覺構成了一個很強的移動單位,它也必須被收攝,進而融入於至上認知的本源。此至上認知的本源免於一切的束縛,它即是人類生存的至上目標。

6.集中(Dharana)

瑜伽八步功法第六部分是集中,「集中」(Dharana)的確切意思是「將心靈固定置於身體的一個區域或範圍」。此意味著到將心念集中在人體內五大基本原素相應的個別控制點上。亦即心靈伴隨著大宇宙的理念作用,集中在特定的脈輪上。

心靈質(Citta)有一特性,即變成如同它的目標一般。例如,當心靈質與樹木接觸時,它就變成如同樹木一般。要能順利履行心靈質的這種功能,必須依靠器官的感覺作用,將外在的形象傳送到心靈質上。心靈質從事兩種類型的作用:gra’haka和vikshepaka,gra’haka的功能是藉五種感覺器官及傳入神經之助,將外在物體的感覺傳送於心靈質,於是透過神經的傳送,心靈質取得此感覺的形象。第二種vikshepaka的功能則是透過五種運動器官和傳出神經之助,將感覺形象轉化為身體的行為。

因此心靈質是透過感覺神經之助而取得感覺形象的。心靈質具有成為其目標的這種特性稱為「集中」(Dharana),它意指「握有、持有」;心靈質擁有一個形象,並且變成那個形象。外在的感覺被傳送到心靈質上即形成所謂的「形象」,因為這些感覺並非連續不斷,因此在心靈質上形成的形象亦非連續不斷。在兩個連續形象之間,總是存在著間隙,但是由於形象和形象間快速的接續作用,使你感覺不到間隙的存在。正如同電影的銀幕,看起來好像連續不斷,但是只要檢查影片膠捲,你就會發現銀幕上的影像是由許多不同的連續圖像所構成的。在集中(Dharana)時,心靈質透過感覺器官之助變成與外在世界接觸所得的那個形象,因為對外在物體的感覺作用並非連續的,在心靈質上形成的形象也不是連續的。因此,集中(Dharana)並非動態的,因為在心靈質上所形成的各別形象,全都是靜態的、固定的,除非它立即緊接著另外一個形象,否則它稍縱即逝。

7.禪定(Dhyana)

「禪定」(dhya’na)意指『心靈朝向至上目標之永不間斷的波流。』所以禪定是以至上本體為目標的靜坐,心靈會有一股朝向至上意識不斷向上的運動。 禪定(Dhyana)是心靈質的一種狀態,然因為禪定的目標無法是任何外在之物。

禪定的目標永遠是內在的,所以心靈質不需要藉助任何外在的感覺即能取得其形象。當不需要外在的感覺時,感覺與感覺之間的間隙也就不存在,因此心靈質在禪定中所取得的形象即為連續不斷的。故禪定並非一靜止狀態,而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因為在禪定期間心靈質始終在同樣的狀態,並且取得同樣的形象,所以此連續性是無法被打斷的。心靈質在此所取得的形象始終都一致。禪定可比作持續不斷流動的油,其流動看似不動。靜坐或禪定乃一永不間斷的記憶之流,好比油從一個容器流向另一個容器般不間斷的流動著。

在禪定中,行為的結果就是如如不動。禪定的過程是如此的連續不斷,以致所有行動的能力都消耗在維繫它的連續,而造成「如如不動」的結果。當行為停止時,心靈也不復存在,此即稱為三摩地(Samadhi)。三摩地亦稱為行動三摩地(Karma Samadhi)-當所有行動都停止之如如不動的狀態(Karmanasha)。

8.三摩地(Samadhi)

「三摩地」就是個體意識融入宇宙意識中。這並非一個個別修煉的課程;它是上述所有靈性鍛鍊的結果。

有兩種主要的三摩地,阿南達經中說道:「當我執和心靈質融入大宇宙心靈的我覺時,此融入稱為俱屬性、有限制的狀態或是有餘依三摩地。」「經過不間斷的靈性修持,個體小宇宙心靈的心靈質(citta)融入我執(aham),我執融入我覺,此我覺(mahattattva),轉化為大宇宙的『我覺』。當客體融入到它的本源,此融入稱為完全的毀滅(pralaya或pran’a’sha)。因為大宇宙的心靈質產生於大宇宙心靈的我執,而大宇宙心靈的我執又來自大宇宙心靈的我覺,在宇宙向心運動之內向性運動中,個體的心靈質融入我執,我執融入我覺,稱其為完全的毀滅是完全合理和適當的。心靈質和我執以及遍佈一切處之我覺完全毀滅的狀態則構成超覺的狀態,亦即有餘依三摩地-有限融入的喜悅狀態(savikalpa sama’dhi)。」

「當『我覺』融入靈魂(個體意識),它稱為不受任何屬性束縛的狀態(nirgun’a’sthiti);亦即是無餘依三摩地(nirvikalpa sama’dhi)-心靈完全融入,不受任何限制的喜悅狀態。」「當我覺融入大宇宙認知法則(Citishakti)後,此我覺完全融入的狀態-它不是靈性修持時將個體之我覺安住於大宇宙心靈的我覺裡-即是不受任何屬性束縛的狀態,亦即是無餘依三摩地-心靈完全融入不受任何限制的喜悅狀態。由於沒有任何屬性的束縛力量(gun’a),此境界稱為無物的狀態(nirgun’a’sthiti),此境界非言語之所能表達,因為…。」

心靈五大層次

身體層次(annamaya kos’a)

身體層次意指「食物層次」:anna意為「食物」。 這個層次由五大基本原素所構成,像機器一般,執行物質世界的各種行動。但是也正如任何機器,它沒有自我意志,它需要一個操作者來控制,而此操作者就是「粗鈍心靈層次」(ka’mamaya kos’a),亦即最粗鈍的心靈層次。

1.粗鈍心靈層次(ka’mamaya kos’a)

「粗鈍心靈層次」意指「慾望層次」:ka’ma意為「物質慾望」。 粗鈍心靈層次有三種作用:1.透過身體層次感覺器官的作用感受到來自外在世界的刺激2.在這些刺激的基礎上產生慾望3.利用運動器官實現這些慾望。這一層次的心靈控制了器官和本能的作用,它促使身體滿足如飲食、睡眠、性及恐懼等本能作用。

在日常生活裡,人在物質層面上維持他的生存,粗鈍的物質形成心靈享受的標的,由於心靈以粗鈍的物質作為享受的客體,心靈也變得粗鈍。 人和動物身上都有飲食、睡眠、恐懼和性的慾望之心理傾向,所以這兩者差別何在?人和動物之間的區別,在於人擁有法性的意識。人可以從事法性的修持,但動物則否。一個不追求法性之路的人,儘管他擁有人身但與禽獸無異。

人能夠依據自己的情緒傾向從精細向更精細前進或從粗鈍向更粗鈍墮落。許多「主義」都是基於粗鈍心靈層次而來。在社會經濟理論裡,經濟的因素是唯一的因素,然而粗鈍心靈僅只是一個心靈層次。即使樹木也擁有粗鈍的心靈,所以它們從土地、水和空氣取得生命的能量,身體層次佔優勢時,其他的心靈層次就潛藏不動,心靈自身與粗鈍之物認同,所以它沒有「我覺」。因此,個體意識也沒有感知的能力。

當心靈處於睡眠靜止的狀態,它無法讓只是至上意識反映的個體意識將自身展現出來。 侷限在身體的層面使人粗鈍,因為它無法提升人的心靈。

2.精細心靈層次(manomaya kos’a)

「精細心靈層次」意指「心智層次」。 精細心靈層次直接控制意識心靈。它具有四種作用:1.記憶(smaran’a)2.思考(manana)3.經驗快樂和痛苦4.作夢。

1.記憶: 有兩種型態──大腦記憶和超腦記憶。 根據瑜伽科學,人在清醒的狀態下,從感覺器官接收到來自外在的波動,影響了意識心靈和神經系統,使得它們浮動不安。這種波動就在腦細胞中留下波動的印象,此印象可長可短端視波動的強度而定。當此波動再度出現,過去的經驗再度被經歷時,就稱之為「記憶」。

其次,第二種的記憶不依賴身體的腦細胞。這是一種超腦記憶。它記得前世心靈和靈魂住在另一個軀體內的事情。通常兒童在五歲以前會有前世記憶的印象。但過了五歲後,他們就會遺忘,這種記憶就慢慢消失了。如果超過五歲,他們仍然記得前世,那麼他們就會同時活在「兩個世界」裡,一個前世,一個現在,如此他們將無法適應現有的這個肉身和環境而造成死亡,以取得另一個易於適應的肉身。

2.思考: 人的思考大多在此一層次進行。所有知性的推理、科學的思想以及問題的解決都出現於此。對大部分的人而言,精細心靈處理與日常生活和社會相關的問題。它是心靈對於資訊、處理和計算的層次,也是哲學的心靈層次。「關於精細心靈,在哲學上的一些爭議有討論的必要。由於心智上的差異,湧現出不同的哲學思想,例如佛教、耆那教、回教、基督教等等,但是只有在靈性上我們才找得出關於從精細到最精細,包括了靈魂(自性)的論題。」

3.經驗快樂和痛苦: 心靈在精細心靈層次經歷快樂和痛苦的經驗,這是它過去行為的果報。心靈是五十種心靈情緒傾向作用(vrttis)的集體展現。心靈情緒傾向作用由腺體的分泌而來,任何腺體分泌過多或不足,均會造成腺體的虛弱,而致使心靈受到該心靈情緒傾向作用的影響。因此,不同的個體受制於不同心靈情緒傾向作用的支配,其觀點也隨之有所不同,所以鞋匠會注意到該擦拭的髒鞋子,而小偷則會注意到他要偷的新鞋子。

最活躍的心靈情緒傾向持續作用於心靈,心靈將尋找某一特定物體以滿足該心靈情緒傾向作用。如果物體的波動和心靈情緒傾向作用的波動是和諧的,如果該物體能夠滿足那些心靈情緒傾向作用,那麼此人將會經驗「快樂」(sukham)的感受。如果物體散發的波動與此人的心靈情緒傾向作用或業力(sam’ska’ras)格格不入,那麼會導致他的神經緊張,而經驗到「痛苦」的感受。因此,心智層面的快樂或痛苦與物質客體無關:滿足與否和物體無關,端視感受者而定。

4.作夢: 個體於清醒狀態所做、所想都一一記錄在潛意識心靈裡。潛意識心靈所累積的經驗對個人日常生活,不管是新事物的認知,或者與已知事物的比較上而言,都有極大的助益。在睡眠的狀態中,如果個人的神經細胞受到刺激或干擾,此種騷動將喚起清醒狀態時儲存於潛意識中的印象。

神經細胞受到干擾的生理原因如下: 1.吃得過飽、吃得太晚、便秘或吃了惰性食物,在夜間睡覺時使得胃氣上升刺激了神經細胞。 2.可能因為腦的病變使得神經細胞衰弱,這是一般性的身體衰弱,或者是消化系統不良之故。 3.由於過度激烈的思想,使得腦部過熱(頭腦的後面突然發熱),這也會刺激神經細胞。 「我們先前所想像或感知的東西,會以沒有條理、沒有關聯的方式重新出現在我們的潛意識心靈裡,這個我們稱為夢。」 

在意識心靈不作用的狀態下,潛意識心靈將接受思想波流而來的印象,把它視為真實的。因此,在清醒的狀態下,心靈享受粗鈍的事物;而在夢境中,心靈則享受自身比較精細的客體。 比方說,我們夢到自己在天空飛翔,好像我們真的會飛,這是因為意識心靈不起作用的關係。我們想像自己被鬼追逐,嚇得說不出話來。有些人因為這樣心臟病發而死。

這種恐懼會產生在當一個人平躺著睡覺時的夢境,然而在夢境中,如果他的手或腳有碰觸到地面(即刺激到他的與外在世界聯絡的器官),那麼意識心靈就會開始作用,而夢則會受到干擾。 很顯然的這種夢是無足輕重的。不僅這樣,夢中的情境也是沒有條理,它只是由儲藏在腦子不同部分重新出現的東西所組成。 真實的夢 尚有另外一種夢。

超心靈(atima’nasa kos’a)是所有知識的貯藏所。一個沈睡之人的潛意識心靈,有時會出現極其快樂或哀傷的徵兆,它只有無所不知的致因心靈才能見到,他與那個快樂或悲傷有很大的關係。這種夢並不常發生。然而這種夢傳達對真實事件的預測。無所不知的致因心靈(亦即無意識心靈),由於意識和潛意識並不穩定,同時無意識心靈它自己也無法有表達的作用,通常無法表現出它的無所不知。

有時意識和潛意識心靈平靜之人於沈睡中他的無意識心靈會覺醒,見到過去、現在或未來,並且這些所見的影像籠罩在睡眠者的心中。從無意識心靈源頭所產生的巨大波流,震撼著潛意識心靈,它也是一種夢;這種夢並不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它的起因是無所不知的致因心靈。這種夢我們可以稱為超心靈的內視力。 3.超心靈層次(atima’nasa kos’a) 「超心靈層次」意指「更高的心靈層次」。 這是無意識心靈,即超越時、空、人物等束縛因素並了知過去、現在、未來的全知心靈三個層次中之第一個層次:

個體的致因心靈與宇宙的致因心靈並非分離的。如果個體心靈之粗鈍及精細的部分,藉著靈修或其他方式停止作用,則個體心靈的致因部分將無法維持分離的狀態;剩下的只有過去行為的種子將個體小宇宙與大宇宙心靈分開。靈修者以正確的靈修方法將可感受到宇宙中唯有存在著一個致因心靈。 這是富創造性的內觀心靈及直覺的層次。由於一般人無法超越躁動不安的低層次心靈,將它提升到更擴展的狀態,所以他們的一生多半只用到意識心靈(粗鈍心靈層次)和潛意識心靈(精細心靈層次)。

但是綜觀歷史,我們發現不因意識及潛意識心靈層次而滿足者大有人在,像中古的煉金術士等。由於他們使用充滿符號的語文,長期間以來人們以為他們的目標是要把一般的賤金屬轉變成貴金屬的黃金。事實上,他們致力於將粗鈍心靈轉變成精細心靈。煉金術士使用「火」轉化低層次的本質,創造出新生的自己。

4.下意識心靈層次(vijina’namaya kos’a) 這是無意識心靈三個層次中之第二個層次。它了知客體世界的所有一切。較低下的心靈層次只能感知片斷的微波元素,而在此心靈層次,則可以感知所有的微波元素。它擁有對於過去、現在、未來之完整知識。許多神性的特質就在此一心靈層次展現:慈悲(krpa’)、溫和(mrduta’)、耐心(dhaerya)、沈著(susthir)、不執著(vaera’gya)、穩健(dhrti)、成功(sampat)、欣喜(ha’sya)、靈性的喜悅(roma’inca)、謙恭(vinaya)、禪定(dhya’na)、莊嚴(ga’mbhirya)、熱心(udyama)、冷靜(aks’obha)、寬大(aoda’rya)以及專一(eka’grata’)。

下意識心靈層次具有二種主要的作用:分別明辨(viveka)和不執著(vaera’gya)。 「分別明辨」意指知道何者為永恆何者非永恆,它能夠分辨絕對意識和無常物質世界的不同。它知道既然我們終有一朝將死亡,任何對此物質世界的執著最後都只會帶來痛苦和失望。

具有此一分別明辨力的人非常稀少,巴巴曾經問眾人:「這個世界最不可思議之事為何?」結果沒有人答得出來,於是巴巴引用摩訶婆羅多的著作說道:「世界上最不可思議的事,是抬棺之人每天抬這麼多具屍體到火葬場火化,他們竟從未想過有一天死亡會降臨到他們身上。」 當內在的「分別明辨」(viveka)被喚醒時,一個人方可達到「不執著」(vaera’gya)的境界。某些靈性修持者把「不執著」解釋成「離塵棄俗」,企圖逃避世俗的事物。

他們克制肉體的慾望以斷絕身體對短暫的感官逸樂之追求,試圖對本能的慾望,如「飲食」、「睡眠」和「性」等產生厭離心,逃到遠離世俗生活誘惑的叢林山中隱居起來。巴巴說過:「這不是一個完美的方法。」真正的「不執著」不會採取負面的手段,因為它是對至上之愛的積極態度,是見到宇宙意識隱身於所有無常變化的形相中。「不要把有限和表象的事物看成是有限和表象的,而應將它們視為無限至上之有限表達。

對無限至上之愛將融合為一此乃稱為真正的「不執著」。「不執著」並非意謂厭離、棄絕自己的妻兒家庭跑到喜馬拉雅山隱居起來。 5.致因心靈層次(hiran’amaya kos’a) 「致因心靈層次」意指「金黃色的層次」 心靈最高的層次是燦爛的金黃色光輝。「我覺」在此層次中是潛伏的,個體自性的覺醒呈未顯現狀態。在此只有對至上本體的強烈吸引。

將個體與宇宙意識分開的只是一層薄薄的遮障,只想要與至上合一,唯有神性的合一方能解除此渴望。 羅摩克里斯那的弟子問他:「我要如何才能了悟至上?」羅摩克里斯那回答:「我等一會兒告訴你。」那天下午他們大家都去河邊沐浴,羅摩克里斯那冷不防地抓起弟子的頭就往水裡壓,只見那弟子拼命掙扎要抬頭呼吸,心裡只有一個念頭就是「我要吸氣」!最後羅摩把手放鬆,他連忙跳起來呼吸,氣喘噓噓!很不諒解地對羅摩克里斯那抱怨道:「古魯!您為什麼這樣作弄我呢!我差一點就淹死了!」羅摩克里斯那平靜地對他說:「如果你對至上的渴望,能像剛才渴望空氣一樣,那麼了悟就離你不遠了。」

心靈最精細的表達在致因心靈裡,它是我覺(mahattattva)最初表發之處。以宇宙的胸懷安住於這個心靈的層次,即是「有餘依三摩地」(savikalpa sama’dhi)。擺脫了因果業力之後,致因心靈融入於不俱屬性的至上意識,則稱為「無餘依三摩地」(nirvikalpa sama’dhi)。 超越心靈的靈魂(A’tman) 所有這些層次的精髓,存在之核心,就是靈魂,它是超越二元相對的純粹意識,凌駕於所有的變化、快樂和痛苦之上,是絕對寧靜和喜悅的境界。

一個實體和另一個實體只有在心智層面才有分別,一旦當他提升到更高、更擴展的心靈層次時,他會產生全面性的宇宙一體感,而當他到達靈魂之境時,所有的一切就真的融合為一體了。心靈可比作海洋上的波流:波峰之最頂點就是我們這個物質肉身,廣闊的海面是較高的心靈層次,而在波流之下平靜無波的大海,則是所有一切的精髓,即純粹的靈魂。

脈輪科學觀

腺體與次腺體     

許多低等生物沒有神經細胞或神經纖維,而僅憑本能行動。人類雖擁有神經細胞和神經纖維,但他們也靠本能行動。例如,嬰兒的微笑及握拳就出於本能,而非受智力或受任何與智力有關的傾向所驅策。人體無數的神經細胞及神經纖維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連接大腦和脊椎(中樞神經系統);另一類是由脊椎到皮膚並遍布全身(末稍神經系統)。

頭顱內還有一群由脂肪(即下視丘)構成的神經細胞,具有與生俱來的特殊能力或波動特質,有時是共鳴的有時是冷漠的。

在梵文中,頭部在耳朵之上的這塊區域稱為「sna’yupet’aka」,意為「一簍筐的神經」。在身體任何一處所發出的波動,在二百分之一秒內就能傳到頭顱。假設一隻昆蟲咬了你的手,這感覺會透過傳入神經傳到腦,然後一道趕走小蟲的命令會立刻透過輸出神經由腦傳向手部。傳入和輸出神經(afferent/ efferent)都屬拉丁名詞,意為「感覺神經和運動神經」,而其相對的梵文名稱為「sam’jina’na’d’ii」及「a’jin’a’ na’d’ii」。

神經細胞直接作同在心靈的意識(jagrata)、潛意識(svapna)及無意識(susupta)層面,事實上這三種狀態的英文和梵文名稱,其意義並不對等。當神經不能正常作用時,人們有時會體驗到所謂的「感覺失常」。舉例來說,一個人腦部遭重擊,感覺與運動神經之間失去了平衡,他可能忘記一切事情,失去分辨力且無從決定該做什麼。這種情形也會在惡夢之後發生,假設某人夢見被鬼追著跑,後來跌了一跤,撞傷了腦袋,這時他可能會滿身大汗醒來,就像清醒時真的跌傷一樣,感受到同樣的疼痛。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說他感覺失常了。

最後一塊脊椎骨的中央是一個神經中樞,這就是海底輪的中心點。全身的平衡靠的是這一個脈輪(脈叢結)。它包含了四個心靈情緒傾向作用:法性的渴望(即心理趨向靈性的渴望,dharma)、心理的渴望(artha)、物質的渴望(kama)以及靈性的渴望(moksa)。

生殖輪位於生殖器底部所正對的脊椎處。它包含了六種心靈情緒傾向作用:冷漠(avajina)、心智上的恍惚(murccha)、毀滅、縱容(prashraya)、缺乏自信(avishvasa)、絕望(sarvanasha)、殘酷(krurata)。

下一個是臍輪(Man’ipura Cakra),位在肚臍。控制了十種情緒傾向:害羞(lajja’)、無感覺、殘酷成性的殺害(pishunata’)、羡慕(iirs’a’)、怠惰昏睡(sus’upti’)、憂鬱(vis’ada)、脾氣暴躁(kas’a’ya)、渴望獲得(trs’n’a)、盲目執著或迷戀(moha)、憎恨或反感(ghrn’a’)及恐懼(bhaya)。

心輪(Ana’hata Cakra)在胸部的中心,控制十二個情緒傾向:希望(a’sha)、憂慮(cinta’)、喚醒蟄伏潛能的努力(ces’t’a)、愛與執著(mamata’)、虛榮(dambha)、良知(viveka)、神經崩潰(vikalata’)、我執(aham’ka’ra),貪婪(lolata’)、虛偽(kapata’ta’)、誇大其詞且脾氣不好(vitarka)及後悔(aunta’pa)。

喉輪(Vishuddha Cakra)位在喉部,控制十六個情緒傾向:孔雀(s’adaja)、牛(rs’abha)、山羊(ga’ndha’ra)、鹿(madhyama)、布穀鳥(painhcama)、驢(dhaevata)、象(nis’a’da)、唵(onm,創造、維繫和毀滅的音根)、吽(hum,孔達里尼升起的聲音)、將理論付諸實現(phat’)、世俗知識的表達(vaos’at’)、精細層面的福祉(vas’at’)、高尚行為之實踐(sva’ha’)、臣服於至上(namah)、令人厭惡的表達(vis’a)及甜美的表達(amrta)。當任何一個理論要付諸實踐時,持hum、phat’、vaos’at’、vas’at’、sva’ha’和namah的音聲會使得實踐的過程更有效。

最後是眉心輪(Ajina’ Cakra),位於兩眉之間,控制兩種情緒傾向:世俗的知識(apara’)和靈性的知識(para’)。

脈輪(Cakra)是梵文,脈叢結(plexus)則是拉丁文。在每個脈輪的控制點除了主要的神經中心外,還有次中心,是次腺體所在的位置。這些次腺體影響並控制依附於各脈輪的情緒傾向。這門科學,直到今天還大半不為人知。

規律的鍛鍊瑜伽體位法,有利於身體導向心理的健康,可以使人控制依附於各脈輪的心靈情緒傾向作用,因此也可以控制心中所產生的想法和行為,這是因為體位法對於腺體和次腺體有深遠的影響。是如何影響的呢?所有體位法對腺體和次腺體的影響,不是壓迫就是舒張。例如,孔雀式會對臍輪產生壓迫,如果有規律的練習這個體位法,臍輪周圍的腺體和次腺體分泌,以及與其相關的心靈情緒傾向作用,就會更加平衡。如果有人害怕在公眾場合講話,表示他的臍輪很弱,規律的練習孔雀式將可控制此一心靈習性,恐懼也會減輕。其他的體位法對臍輪也許有舒張的效果,有規律的練習這些體位法,此一區域附近的腺體和次腺體會降低活躍的程度。腺體分泌增加通常會使情緒傾向作用活躍;減少則可減少活躍的程度。我們可以透過規律的鍛鍊體位法來控制各種心靈情緒傾向作用,以增加或減少其活躍的程度。因此靈修者應該小心選擇自己的體位法。體位法對腺體、次腺體的影響以前從未有人談過。

極端恐懼會導致臍輪過分的緊張和壓力。正常情況下,人們感到恐懼時,由於傳入和輸出神經還能發揮正常功能,恐懼所造成的緊張透過神經系統傳到大腦,因此不會產生過度的壓力。然而當一個人極端害怕時,傳入和輸出神經失去平衡,緊張和壓力不斷累積在臍輪四周,輸出神經所攜帶來自大腦通往臍輪的訊息倘若遭受阻礙,無法到達目的地,這種不平衡會在心輪的位置產生阻塞現象。心輪是人體中非常複雜且敏感的部位,這個地方受到干擾會造成心悸,心臟部位過度的壓力,導致行事無法果決,甚至引起心臟病。

人體的甲狀腺和副甲狀腺比淋巴腺發達。以前的人又比現今之人的淋巴腺發達,但由於人類的進化,甲狀腺和副甲狀腺也隨之更為活躍,因此淋巴腺的地位就降低了。猴子和人類相反,牠們的淋巴腺比甲狀腺和副甲狀腺發達。甲狀腺和副甲狀腺與心理進化及智力提升有關,而淋巴腺則和身體的活動相關。因此,猴子可跳得比人高、擺盪得更遠。人之所以比猴子進化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人類的甲狀腺和副甲狀腺比較活躍之故。

精液和淋巴是不一樣的東西。當男性的性慾被激起時,睪丸的神經受到刺激,淋巴就轉變成精液。

腋下和腿關節上靠近淋巴腺的地方會長出體毛。如果去除這些體毛,會使淋巴腺過熱,導致過度分泌;如此將會減低甲狀腺和副甲狀腺的功能。淋巴腺和甲狀腺、副甲狀腺之間的關係恰成反比:如果其中一個比較活躍,另一個就比較不發達而變得虛弱。因此,不應該剃除體毛。

二千多年前,阿士塔伐卡(Astavakra)就發明了這套控制脈輪和情緒傾向的方法。他寫了一本書《阿士塔伐卡集(Astavakra Samhita)》。這位偉大的聖者把這套方法稱作「王者之王瑜伽(Rajadhiraja Yoga)」。在孟加拉的瓦克列斯瓦(Vakreswar),他第一次把這套瑜伽方法傳授給阿拉卡(Alarka)。

人體是一部生物機器,身體無法脫離這個規則,所有的身體都是生物機器。阿南達瑪迦的各種靜坐課程就是為了用來加強不同的脈輪以及控制各種情緒傾向的作用。對古魯的禪定修持(Guru dhyana)可加強頂輪(sahasrara cakra)。如果能控制頂輪,則整個身、心都可完全得到控制。

聖者祝福他人時,通常會把手按在他的頂輪上,這樣對其他的脈輪都有正面的影響,較高的心靈情緒傾向會增強,較低的會減弱。不僅是經由碰觸,聲音也可達到相同的效果。當你向一個偉大的聖賢行五體投地大禮(sastaunga pranama),並且得到言語上的祝福時,祝福的話語對你整個人都有正面的影響。不管是手放在頂輪的加持或祝福的話語,兩者皆能提升你的靈性。

你只能祝福你所喜歡的對象。如果有人尋求你的祝福,該人你並不喜歡,若你接受一個自己不喜歡之人的禮敬,那麼你的心中也許會升起負面的情感,如此則會增強此人低劣的情緒傾向,而減弱其較高尚的情緒傾向作用。因此,你無權接受所有人的禮敬,並且你不該自動祝福每一個人。

女性的頭顱一般而言比男性稍小,因此女人大腦中的神經細胞比男人少。不過事實上男人僅利用到非常少數的大腦神經細胞,女人也是如此。靈性修持和較高層次的追求會利用到更多的神經細胞。假如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同時開始學靜坐,同樣真誠地從事鍛鍊,並且以同樣的速度在進步,那麼兩者都能得到靈性的提升。現在,假設他們靜坐了同樣的年數後都享受到靈性上的喜悅,如果說女人是用了全部或百分之九十九的大腦神經細胞達成的,則男人所使用的大腦神經細胞比例就比較低,因為他們的大腦擁有較多的神經細胞。

婦女有某些心靈情緒傾向作用發展特別的強烈。特別是對自己的小孩,通常都充滿著異乎尋常的愛和情感,這是很自然的事。但是某一心靈習性若是過度展現,其結果可能會適得其反。例如,大多數的繼母愛自己的小孩更甚於丈夫和前妻所生的小孩。如果這種情感的強度控制不得當,將會造成家庭的緊張和分裂。另外由於婦女對自己小孩深厚的情感,也使得她們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一步也不想離開家門,如果這種情況發展到極端,會導致嚴重有害的孤立。同樣的,如果某一區域中大部分的人出於對鄉土盲目的愛,只願待在自己的地方,將有害於社會整體的進步。和其他地方的友好關係沒有受到鼓勵,則本地的貿易和經濟發展將受到不良的影響。

愛和情感都是很好的特質,不過為了防止個人和社會可能有的極端表現,最好遵循的方法就是把個人所有的愛和情感導向至上意識,如此將可擴展一個人愛的領域,使之加速朝向至上邁進。已發展出宇宙之愛的人將可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做出偉大的事情。

一九九○年五月十二日於加爾各答

新人道主義

虔誠與新人道主義     

人類內在的心理活動,其存在的覺知完全是有節奏性。外在世界不論那部分發生何事,都會與內在心理節奏進行調適,當外在物質活動節奏與內在心理活動失調時,人就會感到苦惱。你在個人生活中可能有過這種經驗,有時與某些人在一起,你會覺得很不自在,但與另外一些人在一起時,卻感覺無比的輕鬆自在。

當你於外在世界活動的節奏(生活方式的節奏),和內在心理的節奏一致時,你會怡然自得;但是當這些節奏失調時,你就會覺得難受。為求能在外在世界有所進步,應該要有個明確的指導原則,一個清晰並且相當完備的哲學基礎。這是社會最欠缺的部分;這也就是為何人們會在社會生活中易於失去平衡。當心智已開展的人與一個不相契合的環境接觸時,他們會發覺難以適應。

毫無疑問地,今日人類在聰明才智上已有長足的進步,但是卻缺乏與外在世界的調適。這就是為什麼今日受過教育的人,患有心理異常的精神疾病日益增多的原因;因其內在與外在世界的速度失調。不僅是速度失調,節奏亦然;其內在心理節奏的形式與外在客體物質世界的節奏大異其趣。因此明顯地,衝突是不可避免,而這種衝擊對心理領域的影響甚於物質領域,其結果是人們心理無法適應。

世上曾有很多理論學說被提出來,有些著重於靈性的層面,對心理層面的理性漠不關心;不幸這些理論大部分已被丟進歷史的垃圾堆裏。有些學說雖也留意心理方面的事物,但也無法幫助社會發展達到心理的平衡,因而也同樣為人們所屏棄。某些屬於物質領域的哲學雖頗中聽,但卻與嚴酷的現實世界格格不入,那些哲學在理論上如夢境般使人讚賞,然而卻與現實世界完全脫節。

其他動聽的理論雖暢談人類平等,但實際應用時,才發覺一點都不實用,因為這些哲學的基本法則違背了世界的基本事實:相異是自然法則,一致性絕不會發生。這個世界變化萬千,它是一幅由各種形狀、顏色、不同的變化及表現構成的活動景象。大家一定要牢記此理。有時這些學理的表象迷惑了旁觀者的眼睛,但事實上這些學理沒有活力,而活力實為是人類生存最根本的特質,失去活力的學理宛如一潭死水。池水若不流動必定會雜草叢生且於健康有害,這類的池塘最好是用土掩埋掉。過去有許多哲學曾為人類帶來這種傷害,最後只會把人類推進教條的泥沼中,滋生出無數的弊端,對人類的福祉毫無貢獻。

虔誠心是人類至高無價的寶藏,我曾在闡述向完美的克里斯那致敬(Namami Krsna sundaram)一書中,談到克里斯那其實是人類內心中最璀璨的瑰寶。虔誠的本質,乃是人類最珍貴的寶藏,必定要全心全意地保存住。因為它是如此纖細柔弱的內在資產,為了要保存它免於唯物主義的侵襲,一定要在其周圍建立起防護的柵欄,就像人們在一棵小巧脆弱的植物周圍豎起保護的欄杆一樣。現在的問題是,這個防護欄是什麼?此防護欄是一個正確的哲學,能在靈性與物質世界之間建立起正確的和諧關係,並且是一種激勵社會持續前進的永久根源。

由熱愛鄉土所產生的情感稱為地域情感。從這種地域情感發展出許多其他類似的情感,像地域性愛國心、地域性經濟學說及許多其他以地域為中心的情感,包括地域性的宗教情操。這種地域性的情感,促使人類在有限的世界一隅劃地自限。但是人類內在最深處的渴望,是要在各方面做最大的擴展。

人類最珍貴的寶藏-虔誠情感,它究竟扮演著何種角色呢?它就是能將世俗存在感轉化至最高的靈性境界。唯物主義的哲學若包含任何狹隘的觀念(如前述的地域性的情感),則必定造成內外在世界之間的失衡,並且不可避免的造成人身心的失衡。這就是人雖擁有了世俗的一切,而其內在仍然感覺貧乏空虛的原因。這種地域性的情感往昔曾對許多個人及社會造成了無數的傷害,明智之士必須遠離這種地域性的情感,並反對任何以它為基礎的事物,因為它污染了虔誠心,致使人類墮落並逐漸損害到人類的卓越性。

還有一種比地域情感較為擴展的感情,那就是社會情感。社會情感並不使人局限於某個特定地域範圍,而是遍及於某個特定群體。也就是以關心某一群體的福利(甚至排除所有其他的團體),來代替原先某特定地域範圍內的利益。為了自己群體的利益,他們會毫不猶豫地去侵犯其他群體的利益與成長。這種社會情感或許較地域情感稍好些,但它並不是個完美的理想也不是沒有缺點。

昔日這種社會情感曾經造成許多的流血事件,並在人群之間製造紛爭、猜疑及分化,將人們打入狹隘教條的黑暗地牢中,使人類的行止不再像一條壯闊奔流的大河而成一潭止水。

還有一種情感是人類情感。從前有不少人曾為苦難的人流下無數的淚水,但奇怪的是,在一篇流暢感人的演講之後,他們可以舒適地坐在晚餐桌前,對著可口的海鮮大餐大快朵頤,好像活魚對痛苦及死亡毫無感覺。這種人類情感顯然違反了非人類眾生的利益,但贊同這種情感的人,卻視為理所當然。

我曾在一本書上讀到一位偉大的聖人,習慣以浸於蜂蜜中的蚱蜢為食物。那位聖人未曾嚴肅地想過,在那些小蚱蜢的體內也有著生命的悸動。顯然人類的行為必須合乎理性,除了維持自己的生存外,也應和外在的環境取得協調。當然為了維繫個體的生命,一種生物以他種生命為食物,這是不爭的事實,例如我們每天所吃的蔬菜也有生命。關於食物,我曾在其他的書裏表達過我的看法。

對於其他人類體內也有生命悸動的體認及關心,已將人類帶入人道主義的範疇而成為人道主義者。假使相同的這種人類情感能再擴展到涵蓋宇宙中所有的生靈,唯有那時人類的生命才算達到終極的完美境地;並且在擴展個人內在的愛心到其他生靈的過程中,應該還有另外一種情感隱藏在人類情感之後。這種更高的情感會將人類情感向四面八方激盪散發,它會觸及一切生靈內心的最深處,並且也會引導個體及整體朝向至上喜悅的終極之境邁進。

所有的分子、原子、質子、陽電子及中子等,都是同一個至上意識的具體顯現。在內心體認並實踐這個真理的人,可說已臻於生命的完美境界了,他們是真正的虔誠者。此時虔誠不再只是停留於一種修煉的層次,而是昇華成一種虔誠的情感,一種虔誠的使命,一種虔誠理念的境界。當人道主義的基本精神擴展到宇宙中一切生命與無生命之物時,我稱它為「新人道主義」。這種新人道主義將會提升人道主義成為宇宙一家的情懷,成為對宇宙萬物的大我之愛的鍛鍊。

所以人類真正的職責是在維持對主體的接近,亦即是藉著新人道主義理念的激勵,從心智導向靈性的層面邁向至上意識。在此同時,也要為人道主義基本原則的擴展而奮鬥,然後才能建立基於宇宙情懷的社會結構。否則由心理邁向靈性的內在節奏,將無法與狹隘的情感(如地域情感)取得適當的調適,如此將為社會帶來重大的不幸。

正如先前所述的,人類最彌足珍惜的寶藏是虔誠的情感。一定要維護這項虔誠的寶藏,否則人類將喪失最有價值的財富。今日世界的人們已經獲得長足的進步,所以絕對不能讓這種人類至高的瑰寶遭到摧毀。無論何時,當我們看到外在環境的壓力威脅到這個生命的精髓時,我們應懇求至上:「喔!上主,請慈悲地保護我們內在的活力,使它免於遭到徹底的毀滅,請把我們從失落一切的痛苦深淵中解救出來。」

十六點原則

外在身體的鍛鍊原則

1.水的使用:在內飲方面:每天要喝足量的水,早上喝的量要多,中午後喝的量應逐漸減少,每天 最好喝足三千CC,以利身體內毒素的排除及營養的吸收。在潔外方面:在使身體產生能量前,如靜坐、練習瑜伽體位法、吃飯、睡覺前半浴。在小便大便後用冷水 沖洗排泄器官,除了完全清潔外,尚可使尿液排得較完全,防止結石並冷卻發熱部位,使身心得以清醒。

2.包皮:男性應割去包皮或把包皮翻轉,以避免汙穢和細菌的聚積,可防止疾病的發生。

3.保留毛髮:毛髮對維持體溫的平衡非常重要,若環境許可應予保存,但頭髮、鬍鬚、鬢毛等因應社會環境可以修剪,最好不要完全剃除,同時每天必須清洗並以椰子油、橄欖油或天然植物油保養。

4.瑜伽內褲穿著適當的內衣:男性應穿著瑜伽內褲,並每日清洗,女性亦應穿著適當的內衣,如此可防止練習瑜伽體位法時受傷,及疾病的感染。

5.半浴:在使身體產生能量前,如靜坐、練習瑜伽體位法、吃飯、睡覺前半浴使感覺器官及行動器官純淨並恢復體力,冷卻身體使身體清涼、鬆弛神經及心情平靜,進而使能量能夠精細化。

6.全浴:能使身體乾淨,幫助汗垢的排除,心情清爽,吸收水的能量及理念的提昇,沐浴比吃飯還重要,需在進餐前沐浴。

7.食物:建構身體主要的原料來自食物,愈精細的生命則需要愈精細的食物,因此靈修者應多吃對身體心靈皆有益的悅性食物,少吃對身體心靈沒有幫助也沒有害處的變性食物,不吃對心靈有害的惰性食物。

8.斷食:在身體方面經由斷食可以給予胃腸一段時間完全休息,及排除體內積存的毒素,藉以 調整身體功能,在心理方面消除月球在月圓月缺時對身心不良的影響,及控制人的吃的慾望,使人在生活上更有能力面對物質世界的誘惑,保持清廉平靜的心,在靈 性方面使人更能體驗到精細能量的作用,並體驗到與至上意識更接近。

內在心理及靈性的鍛鍊的遵守原則

9.靈性鍛鍊:人來世間的目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要了悟生命的意義,當我們心中充滿著渴望及虔 誠時,上師就會出現,給予我們靈性啟蒙,啟蒙後若能規律的做靈性鍛鍊,我們的生命就會擴展變得精細,就像往聖先賢一樣。

靈性鍛鍊的項目有:1.每天有規律 的靜坐兩次。2.每天至少練習瑜伽體位法一次,保持身體的健康,進而更有能量作靈性的鍛鍊。3.日常生活中的行住坐臥隨時記得生命的理念。4.遵守內外在 道德原則。5.每天閱讀靈性的書籍,使自己更清楚靈性的知識及鍛鍊的方法。6.儘量為人群服務及保護動植物愛惜萬物,可提昇宇宙情懷及同胞物語的感覺等。

10.對於生命的終極目標—至上意識要有絕對的信心:個體心靈控制我們身體的活動,而個體意識見證著個體心靈的活動,個體意識是生命最精細的部分,他無形無相,無所不在,遍佈一切處,這最精細的部分跟萬事萬 物的個體意識本無差別,可以這麼說所有個體意識的集合即是至上意識,生命的目標即是要了悟至上意識,使個體意識融入於至上意識,因此人們把目標放在生命的 終極目標—至上意識時,他們就不再受任何事物的牽絆,不再造因果業報,經由靈修加速的燃燒以往所做行為的反作用力,在此世了悟生命是可達到的。

11.堅守至上理念,為你的理念而活、為你的理念而死:人類的生命是一股理念的波流,當我們的心理波流和至上意識亙古常新的波流處於平行一致的狀態時,稱為至上理念,立身於至上理念之中的真正意義在於將身心安繫於終極目標—至上意識,並且以不停的加速度朝向目標前進 。

12.行為規範:遵守道德原則,做好內在行為控制及外在行為控制,可以保持生活走在正道上而不會迷失,詳情請參閱瑜伽八部功法、十五點行為準則及四十項社會行為規範專題。

13.至上誡律:至上誡律是上師對弟子的訓勉,同時也是上師對弟子的保證,弟子若能依上師的訓勉鍛鍊的話,生命必能得到最終的成就。要點有1. 每天規律的靜坐兩次。2. 遵守道德原則,做好內在行為控制及外在行為控制。3. 服務人群,帶領所有的人步上真正喜悅的道路。

14.團體靜坐:每週一次的團體靜坐,使所有靈修者的脈動波流,融入宇宙洪大的波流中,循著同一 脈動前進,使人感受到靈性的提昇及心智集中的美妙。團體靜坐同時也提供資訊的交流及工作的計畫執行與檢討。其活動內容有曙光之歌、靈性舞蹈、靜坐前梵唱、 靜坐、靜坐後梵唱、對上師的奉獻、講述巴巴行誼與靈性哲學等。

15.誓言:每天早晨睡醒時應背誦一次誓言,提醒靈修要真知真行,要將靈修所獲得的益處散播於世。

16.C.S.D.K四原則:C(Conduct rule)其意為要遵循行為準則,S(Seminar)其意為無論什麼時候,盡可能參加研討會及避靜活動,D(Duty)其意為盡己所能做靈性鍛鍊推廣活 動及社會服務活動。K(Kiirtan)其意為每天要跳靈性舞蹈Kiirtan,Kaosikii,男性加跳Tandava,使身體健康,更具勇氣,更具 堅強的心志。

文藝復興作家與藝術家協會

人類有更精細的生活,更美好的生活,所以你的生命會從關注物質的存在移向心智的存在,這種移動是出自你對更高等生活的渴望,你希望更精細的生活,這就是你在物質趨向心智層面的行動,從物質層面朝向心智層面前進。像建築、文學、舞蹈、音樂都是這種物質趨向心智的活動。此一行動從粗鈍走向精細,從較粗鈍的層面朝向較精細的層面前進。這就是為什麼在阿南達瑪迦我一直鼓勵這些活動的原因,因為這會幫助你往更精細的世界前進,朝向至上靈性的目標移動。

接著人類的行動來到純粹心智的層面。你的思想波流、你精細的念波、你的美感品味等都是這種純粹心智的活動。為了從物質層面走向心智層面,我鼓勵你們開始從事文藝復興的活動。你們知道要做這項工作,不一定需要具備高度的智力,但是要從事純粹心智的活動,要想在純粹的心智層面有相當的開展,則必須具備高度的智力。我也鼓勵人類往這個領域發展,因為這個領域比物質趨向心智的層面更精細,這是純粹心智層面的行動。為此我鼓勵阿南達瑪迦所有的知識分子建立「泛宇文藝復興協會」(RU)。願人類的心智開展,願在智力領域不斷衝擊進步。這將會幫助一個人從粗鈍走向精細。

–巴巴   

RAWA (Renaissance Artists and Writers Association,文藝復興作家與藝術家協會)是巴巴在阿南達瑪迦設立的第一個部門。 在1958年,巴巴重回3500年前上主克里斯曾經到過的地方。當時上主克里斯那受當地國王的邀請到訪,國王安排祂住在侍衛長家中,那一晚,侍衛長準備一場由當地藝術家進行的表演。節目之後,上主克里斯那產生一個想法,想要讓藝術更加發展,但由於停留的時間短暫,祂很快便離開了那裡。3500年後,當巴巴來到那同一個地方,巴巴說我回來實現我的想法。因此,在1958年巴巴設立了RAWA部門。從此,阿南達瑪迦靈性推廣協會(AMPS)所舉辦的大法會,從一天改為兩天,在第一天晚上都會安排RU RAWA晚會。

為了恢復藝術和文學真正的角色,作為一種喚醒社會和靈性的工具。巴巴展望一種藝術和文學上的文藝復興,讓藝術家和作家聯合起來激勵社會朝向進步和靈性的方向邁進。RAWA部門的創始人,巴巴,創作了5018首曙光之歌,並且發表了幾篇有關於藝術家和作家在社會上扮演的角色的文章。在「藝術和文學的實踐」一篇中,他激勵全世界的藝術家和作家徹底改變物質主義潮流,創造「為服務與帶來喜悅」的藝術和文學型式。

藝術和文學具有喚醒社會覺知和引導一個人朝向靈性自我了悟的能力。然而,在現今的社會,藝術和文學已經成為商業和政治利益的奴隸。「當藝術家沈浸於愛的本質裡,試圖透過語言、修辭、和微妙的聯想暗示,向人們傳達這種想法時,他們甜美的藝術天份,將會達到展現的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