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過這世上沒有任何東西是微不足道的,每一個音聲都有它的意義,不論我們知道與否,都不減其意義的存在。相同的,每一個音節有它的意義,每一個字也都有它的意義。何謂「句子」?句子是一連串字的組合,每一個句子都有它的重要意義存在。
我們若說:「上帝是一」、「至上意識是一」,那個「一」代表著某一特定點。如果我們說:「二」,雖然「二」指的是「兩個點」,但它一樣,是某種心理的投射。如果我們說:「祂是有限的」,這是一種心理投射;如果我們說:「祂是無限的」,這也是一種心理投射。因為在哲學觀念上,有限和無限幾乎沒什麼差別,不過是相同心靈的不同投射罷了。但即使是如此,我們仍說至上意識是「一」,而且我們也說祂是無限的。我們所以這麼說,乃因為只有當我們的心靈集中於一點時,才能接觸到祂,才能安住於祂。這就是我們說祂是「一」的緣故。說祂是「一」,是「唯一的本體」才足以符合我們情感的表達。至於為什麼我們又說祂是無限的呢?那是因為祂深不可測,我們無法計量祂,所以說祂是無限的。
祂無所從來,超越因果。世間萬事萬物都有因果,均受制於因果論。因果論是久遠以前由聖人卡納達(Kanada)所提出的。根據其理論,一切皆有因有果,這個果又將成為下一階段之因,也就是說前面階段的果是後一階段之因。這世界是因果循環的。如果我們能溯本求源,如果我們能碰觸到根本的實體,我們就能找到最開始的肇因、發現更精細的實體。因通常比果精細。我們一路往上回溯,最後將來到某一點,到了這一點,我們就再也上不去了。我們再也無法獲得更精細的實體了,我們再也找不到它肇因的所在。達到了這個階段,我們的心靈即已然不存在。我們一路從粗鈍的肉身實體,向內尋求,達到精細的心靈,繼續再往內追尋,又發現更精細的心靈,如此持續進行下去,但是一旦當我們到達心靈最初的階段時,我們就再也無法繼續往內探求了,這表示我們無法找到致因的本體。如果我們仍努力想要超越心靈的種子,然而卻一步也走不了了,再也無法行動了,因為所有的度量都是由心靈完成的,都是心靈的行為。
何謂「時間」?時間是行為動力的心理度量。故心智體必然遍存於一切處。
我們的心靈無法度量至上意識的範疇,在最初的階段裡,我們的心靈無法觸及到祂。這就是為何我們會說祂超越因果之故。當我們一旦接觸到祂,當我們真心地愛著祂時,或許會問祂:「哦,至上意識,什麼是您的肇因?您從何而來?」但沒有任何人能夠知道。所以,祂的肇因只有祂的虔誠者知道,至上本體超越個體小宇宙的範疇,祂是所有個體小宇宙的創造者。故當個體小宇宙意欲了知祂,他就必須與此大宇宙合一。
大宇宙本體在祂無限的管轄內創造了形形色色、各式各樣的萬有。大千世界不過是祂部分心靈粗鈍化的結果。個體存在於祂的管轄範疇內,祂也存在於個體的每一個毛孔中。所以祂無所不在,不僅存在於萬有之內,也存在於萬有之外,祂在你的內在,也在你的外在,遍存於一切、含容一切。當小宇宙個體的範疇擴展,當個體的核心與大宇宙的核心一致時,他即與祂合一。
怎麼做,才能與祂合一呢?他必須將心靈擴展。如何才能擴展心靈的範疇呢?藉由與所有有限的事物不斷奮戰,與物質世界所有有限的事物與心智層面所有的教條對抗到底。
談到物質世界的有限性,你們知道這個物質世界,雖極其廣大,但並非無限,因為它只是大宇宙心靈的有限反映。任何有界線的實體都不會是無限的。所以,這包含許多星球、銀河的宇宙,的確是非常的廣大,但卻不是無限的。
同樣的,在心智領域所產生的觀念,它可能也涵蓋甚廣,但只要那觀念在某種範圍的界線內,並且不允許任何個體踰越,那麼這觀念就被稱為「教條」。教條禁錮了人類智力的發展潛力。所以,想要將自身立足於至上之境的靈性渴望者,必須與教條奮戰。教條對於哲學、經濟、歷史、考古學、社會學以及所有科學、人文學等各類其他分支,都是一個危險的因子。
孩子們,你們都是靈性的渴望者,一定要記得絕對不可向任何教條低頭。過去教條造成許多麻煩,製造了人類社會的分裂。所以你們的口號應該是「不再有教條!不再有教條!」努力將自身立足於教條之上,發揚人類的榮光吧!
一九七九年九月廿三日於京斯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