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與科學

本文選錄自巴巴在台灣

藝術與科學

藝術與科學的根本差別是:一為走向細緻情感表現的行動,一為每一階段皆具有原因與結果的理性展現。什麼是藝術?你做了許多的事情,如果你用精細美好的方式來從事它們,它們就屬於藝術的範圍,如說話、寫字等藝術。當你以理性、邏輯為基礎從事某些事情,同時又注意其因與果,那就是科學。在這世界上,每件事都有起因,沒有一件事是沒有原因的。我們能由視力所察覺到的事物,總是有它的原因的。以糖來說,什麼是糖的「因」呢?甘蔗或甜菜就是糖的「因」,當以甘蔗或甜菜為「因」時,糖就是「果」了。若以甘蔗或甜菜為「果」時,它們的種子就是「因」了。所以在生命的每一層面總有其「因」的。

  什麼是科學?科學是「以理性為基礎,同時又恰當的注意到原因和結果」。大約二千年前,一位名為馬荷西‧卡那達的哲學家(Mahars'i Kan'a'da)說:「KA'RAN'A'BHA' VA'TKA'RYA'BHA'VAH」「若無原因,就不可能有任何的結果」。靈性的修鍊是來自科學的範疇。第一位發明此靈修科學的是七千年前的主希瓦(Lord Shiva),祂的夫人是帕瓦蒂(Pa'rvatii)。帕瓦蒂就是中國古代所稱的「塔拉」(Ta'ra')。現在,此靈修科學被分為兩部分,如鳥的雙翼。其一為尼嘎瑪(Nigama),另一為阿嘎瑪(A'gama)。帕瓦蒂所提的問題部分是尼嘎瑪,而希瓦所回答的部分是阿嘎瑪。有一次,帕瓦蒂請問希瓦:「哦!主啊!在生命的不同層面,我們知道有其最低的必備條件。一個人必須是醫科畢業方能成為醫生,醫科畢業是成為醫生的最低條件。在生命的不同層面皆有其最低的必備條件。而在靈性的科學中,什麼是其必備的最低條件呢?」希瓦說道:「在宇宙萬有向心回歸的歷程中,萬物從粗鈍走向精細,這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權利。」結果會如何呢?由於在物質世界不斷的聚散離合,產生了最原始的單細胞生物。由於更進一步的衝擊和聚合,這些單細胞生物轉化成不同的多細胞生物,最後這些多細胞生物具有智力的水準,而演化成為人類。其他的生物,也具有智力,但缺乏直覺力。而人類是具有相當的智力與直覺力的。人具有獨特的特性,其心靈的某些部分是意識,某些部分是無意識,其間包含了所有的潛在能力。主希瓦說,當吾人得到人身,且發展出虔誠心,這就是靈修者最基本、最終且是唯一的必要條件。

  每個人皆應記得,當有了人身,則此人的身體藉著虔誠心,就能達到至上之境,神性之境。無人較他人優越或低賤;達到無屬性的至上目標,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權利。不應有階級、宗教、種族或學位、職業等的區分。一個學識豐富的人若不具有一點虔誠心則會遠遠落在後面,然而一個目不識丁者,若具有虔誠心,則能達到至上之境。這是希瓦的回答。

  我說過,帕瓦蒂在古代中國的名字是「塔拉」(Ta'ra')。塔拉請問希瓦,人如何能知道虔誠是唯一的道路?當吾人感受到虔誠是唯一之路後,如何能奉獻我們一切的潛能和力量來開展虔誠心?當吾人將生命中的一切都奉獻給至上意識時,此時將心靈情緒傾向作用奉獻出去之人,即成為一個虔誠者。他奉獻的能力即是虔誠心。這些心靈情緒傾向作用因為是奉獻給至上意識,所以統稱為虔誠。

希瓦說:

  A'tmajina'nam' Vidurjina'nam

  云何A'tmajinanam?希瓦回答帕瓦蒂的問題道:

  A'tmajina'nam' Vidurjina'nam' Jina'na'nyaniya'nitu Ta'nijina'ynabha'sa'ni Sa'rasya' naeva bodhana't.

  在此我使用梵文偈子而非巴利文,因為你們較難了解巴利文。而梵文則較容易了解。這就是為何我要使用梵文偈子的原因。

  當一個人知道某些事物時,則此知道的行為指的是什麼?「知」的科學指的是外在的波動於內在的投射;外在的感受,外在的波動於內在的投射就是知識。就哲學上的說法,知識意指將客體的主體化。當你知曉一些外在事物時,你心靈的某些部分是知者,某些部分則變為所知者。

  但是當你想要了解你自己,亦即了悟自我時,你該怎麼辦呢?你的「知者」的部分是看到象和牛的主體心靈,但它並非是看到自己。它看到許多的事物,但不是看到自己。所以什麼是自我了悟呢?自我了悟是當一個人以其靈魂,以其意識波動的能力見到他的主體。

  所以希瓦說,了知吾人的自性,了知主體的部分才是真正的知識。有些不完善的哲學認為物質世界即是一切。當物質是一切時,物質即成為生命的目標。結果,人的存在,人的意識,人類心靈主體的部分,一切都將如同泥土和石頭一般。這也就是為何此類的哲學會危害到人類的發展的原因所在。受世人尊敬的卡爾馬克斯(Karl marx)即傳播此種有缺點、不完美的哲學。你應使心靈不受這種病態哲學的束縛,因為它是違反人性,違反了道德。它對人類的生存和人類的發展有極大的害處,對此你們不可有絲毫的忘懷。

  希瓦說到自我的了悟,當心靈主體的部分轉化為意識時,才是真正的知識。其他的知識都不是真正的知識。

  A'tmajina'nam Vidurjina'nam

  你們學習科學的學生,知道影子有兩個部分─本影和半影。希瓦說,本影和半影都不是真的,他說,所有客體的知識─即客體的主體化─實際上並非知識。此處存在著陰影的本影和半影。只看見本影和半影,對真實的事物你無法有確切的概念。有棵荔枝樹和番石榴樹,只看影子,你無法了解那個是荔枝樹的影子,那個是番石榴樹的影子。你必須看原來的樹才知道,這是靈性科學的創始者希瓦給與的回答。

  帕瓦蒂所提的問題是:「哦!主啊,有許多人說這裡是聖地,那裡是邪惡之地。他們走遍世界尋找許多的聖地。那個才是正確的方法?」

  希瓦說:Idam' Tirtham'idam' Tiirtham'Bhramanti Ta'masa'jana'h A'tmatiirtham' na Ja'nanti kat'ham' moks'o Vara'na'ne

  哦!我的主啊!許多人走遍世界各地,但他們不知道至高無上的聖地就在他們自身之中。他不需要到其他地方找尋聖地。」

  剛才我告訴你們,關於外在或是向外導向的物質的知識,其過程是將外在的目標主體化。但就以希瓦所解釋的真知而言,又是如何呢?主體的心靈已轉化為意識(自性)─至上覺知本體。所以當最終的目標,至上的目標轉化為至上覺知本體,此至上之我就是最好也是唯一的聖地,它就深藏在你們的「我」覺之中。

  每個人都有「我存在」的感覺。此「我存在」的感受是此大千世界最後形態的背後,潛存著至上意識─自性。所以自性(A'tma')是最佳的聖地。自性是至上的聖地,也是唯一的聖地。

  你們都是靈性的追求者,你們應該記住,你們的行動不是從精細到粗鈍,而是從粗鈍到精細。你們也不應忽視此粗鈍的世界,因為你們的存在是受此粗鈍世界的養育。所以你們也應適當的尊重此粗鈍的物質世界。所以我說我們的方法是經由客體的調適而從事主體的接近。

一九七九年八月十六日晚於台北        文化大學(原文化學院)